第10章 媽媽談心(1 / 2)

一,家庭是個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一個人的智力、體力的成長,道德品質的發展,個性特征的形成產生全方位的影響。而我小七現在的媽媽是教師,還是數學教師……

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裏度過的,他們最初的道德觀念、價值觀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我小七以前的個人的各種心理態度、心理品質、心理特點、性格以及行為習慣的形成與以前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聯係。姐姐林林也許以為自己的妹妹在天堂開心的生活……

三,家庭中教育的觀點、方式,家庭成員的作風、習慣、品德修養,家長的心理品質、心理發展水平和個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響孩子的心靈。人的心理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先天遺傳和生理發展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物質前提,而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關鍵。那我小七現在又算怎麼回事呢?不想了,愛咋的咋的!

小七媽媽最近看書:家庭關係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母子關係是孩子對社會感知的最早和有重要意義的關係,通過對孩子的深入關心,對丈夫及對親朋好友的關心,母親會給孩子樹立一個關心的模式,對孩子今後的合作感和友愛感有良好的發展。數學教師打算帶著我小七再婚……因為良好的父子關係會讓孩子今後對家庭、職業和社會製度持有好的態度。父母之間的關係影響著孩子對生活的全麵適應,從而影響孩子的生活風格。如果父母的相互關係是建立在互愛、互敬、互相信任、互相關心、體貼的基礎之上,就會培養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義、誠實、忠厚等品質。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關係中看到的是冷漠、疏遠、互不信任,將對孩子的道德成長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會讓孩子變得冷酷、自私,妨礙他們培養愛和友情這類重要的道德品質。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是學會具體人際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個社會群體,父母對他們采取熱情、溫和、尊重或冷漠、急躁與輕視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後與人的交往。親子間不同的交往方式對孩子的個性、道德與行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數學教師媽媽再婚,這就意味著我小七會有軍人父親和搶走我小七初吻的同學校6年級的哥哥。哎呀媽呀!Oh,MyGod!

無數的研究結果證明,孩子的道德品質與家庭中的親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關係,人的許多重要的品質,如同情心、自尊心、獨立性等,在許多方麵都取決於父母與子女良好的相互關係。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愛的關係,缺乏精神上的親近,則常常是孩子心理發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現在的我該怎麼辦呀……那同學校6年級的哥哥先不說,軍人爸爸?於是上網搜索一下家庭教養方式及內容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家長的過分溺愛和嚴厲粗暴這兩種不良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過分溺愛的教養方式主要體現在父母在同孩子相處時缺乏愛的分寸,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處於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辦。這給孩子的個性、心理健康帶來了很大的負麵影響。實踐證明,在溺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性格中會形成壓抑、意誌薄弱、膽怯、遲疑、情緒的穩定性差等特點,還可能養成自製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動手能力差等特點。

嚴厲粗暴型的教養方式同樣會導致孩子嚴重的心理問題。這種教養方式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分嚴厲,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對孩子動輒打罵,絲毫不顧忌孩子的自尊心。令孩子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對於孩子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極為不利。同時,還會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個性,如自我中心、衝動、冷酷、淡漠、好鬥、壓抑、膽怯、自卑、孤僻等問題。嚴重的會導致孩子神經錯亂,心理失常。

家庭教育存在著很多誤區:表現在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重身體素質培養,輕心理素質培育;重智力開發,輕非智力因素培養;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這使得青少年中體壯如牛卻膽小如鼠、意誌薄弱;身材高大卻自私自利、心胸狹窄;知識豐富卻能力低下。同學校6年級的哥哥是怎樣的呢?科學的家庭教育應涵蓋孩子身、心、智、德等諸多方麵,應是對孩子全方位、立體性的培養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