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傘兵鼻祖的後裔:德國傘兵部隊(1 / 2)

傘兵鼻祖的後裔:德國傘兵部隊

精銳部隊

作者:揚羽

現代德國傘兵部隊

戰敗後的德國分裂成了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由於很早就擁有傘兵作戰經驗,西德國防軍於1958年重新組建了傘兵部隊,以頭戴粟色貝蕾帽為標誌,具備更為現代化的氣息。這一時期的西德傘兵部隊承擔繁重的任務,不僅擔負著傳統傘兵的戰略空降突擊使命,還被作為反裝甲預備隊。為適應新的作戰樣式,其裝備除了常規輕武器外,還配備更多的便攜式反裝甲武器。而為了抗衡西德的傘兵部隊,東德也在前蘇聯的支持下組建了自己的傘兵部隊。

1990年代,隨著柏林牆的拆毀,東西德國再次合並為統一的國家,原東德、西德的傘兵部隊也被合並。在盟國的支持下,德國修訂憲法,使其部隊可以部署到北約成員國之外,承擔更多的國際職責。於是,冷戰後,德國傘兵部隊作為快速反應部隊先後被部署到索馬裏、伊拉克以及巴爾幹半島等地執行任務。

組織架構及承擔任務

現今,德國國防軍按駐防地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稱為HVK的本土防衛部隊,另一類則是稱為KRK的危機快速反應部隊。德國傘兵部隊各一半分屬兩類部隊。但實際上,德軍中這兩類部隊的指派非常靈活,有時在同一個營裏,一部分被指定為KRK部隊,而另一部分則仍擔負著HVK的本土防衛任務,並且為了保持所有部隊都達到較高的戰備水平和作戰能力,這兩類部隊也經常進行輪換。

1995年6月,德國國防軍改組了傘兵部隊的組織指揮體係,這也是對其傘兵部隊實施的重要改革。此次調整組建了新的第4空降師,將原分布於國防軍各級部隊的傘兵部隊統一劃歸該師指揮,該師同時也作為國防軍最主要的快速反應部隊,可隨時部署到海外。在編製序列上,其直接接受德國地麵部隊司令部的指揮,部署到海外後,則擔負起對部署於同一海外地區的其他德國部隊的指揮任務。平時,第4空降師也負責德國快速反應部隊的組織指揮,具體包括根據需要將傘兵部隊指派到KRK以及國防軍編製序列中。

傘兵部隊可實施一係列範圍廣泛的海外部署任務,其主要承擔聯合國、北約和歐盟的部署任務,此外,還可擔負海外爆發危機時救助當地德國公民撤離、實施海外民事及人道主義援助行動等。考慮到所擔負的任務,第4空降師的軍官團(包括部隊指揮官和各級司令部參謀人員)除了要熟悉掌握作戰行動的組織指揮外,還須通曉多種外語,能夠獨立組織指揮民事行動。可以說,第4空降師承擔著很大一部分德國海外部署任務,為各類國際組織提供主要的武裝力量支持。為了適應各類國際聯合部署任務,該師的訓練內容中也包括大量與合作夥伴的協同、聯合任務。

目前,德國國防軍中最基本的傘兵戰術單位是空降旅,在其編製序列中共有2個旅級傘兵單位,即第4空降師下屬的第26空降旅和第31空降旅,其中前者司令部位於德國西南部的薩爾州首府薩爾路易,後者司令部則位於德國北部的奧爾登堡。雖然國防軍隻有這2個旅級傘兵單位,而且他們所擔負的任務以及架構編製幾乎完全相同,但這2個旅承擔的任務迥然相異,第31空降旅主要執行進攻任務,其行動和作戰風格更為幹練,而第26空降旅主要執行人道主義任務。

每個空降旅除司令部指揮係統外,其作戰主體都由2個傘兵營、1個配備“維澤爾”(Wiesel)反坦克空降車的反裝甲營、1個120mm迫擊炮連、1個工程連、1個後勤連以及1個後備役連組成。每個傘兵營通常包括4個戰鬥傘兵連及其他後勤和支援連隊,總員額約864人,包括34名軍官、201名軍士長以及629名傘兵。其中,傘兵連由3個傘兵排和1個指揮排組成,每個連編製約118人,包括4名軍官,26名軍士長以及88名傘兵。第26空降旅最早組建於1957年。自1961年後,該旅的司令部駐在薩爾路易,其下屬各營、連則分布在德國西南部。自德國組建KRK部隊以來,該旅的2800餘名傘兵曾多次遂行快速反應任務,具備豐富的海外部署經驗。第31傘兵旅的組建曆史較晚,其於1993年兩德合並後才成立,成員主要由前東德的傘兵部隊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