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與參與:教育管理變革的新焦點
視點
作者:楊小微
2013年以來,我國由上而下發布了一些標誌性的教育政策,如鼓勵公眾參與教育決策、逐步實行校長教師輪崗製、實行中小學督學製等,表明了教育主管部門在教育行政與管理領域繼續推進科學化、民主化的決心。在學校管理層麵,也出現了以科學決策和民主參與等方式變革管理和提升領導力的良好勢頭。
宏觀層麵的管理變革以政策創新為標誌,必將帶來管理領域製度與機製更新的新氣象。源於上海浦東的“委托管理薄弱學校”之舉措,不僅發揮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在“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參與評價和谘詢”這三者的關係調整優化上開啟了新的變革視角,同時還誕生了“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新形式。杭州的“名校集團化”以及京滬等地的“一校多校”“一校多區”等方式,不僅帶動了中等及薄弱學校的快速發展、有利於校際教育質量的均衡,而且形成了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新機製。
鼓勵公眾參與教育決策,也是一種極有可能成為今後常態的新趨勢。普通公民正獲得越來越多的參與教育政策的製定和執行的空間,我國的教育決策呈現出重視公眾參與的決策民主化傾向,也表明過去那種隻強調國家利益、以政府為唯一決策主體、主要由精英把持的自上而下的決策方式,正在轉向同時也關注共同利益、強調谘詢者和執行者的主體地位、有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的上下結合式的決策。前者隻關注決策的“合法性”,後者則更關心決策的“合理性”,或者說對民意的代表性。
實行教師校長輪崗製度,在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一些擔憂和疑慮。由於教師個人成長對環境的依存性、教師團隊形成的時效性以及學校辦學效應發生及文化形成的累積性和開放性,教師校長的頻繁的流動,或者是凝固化的穩定,都不利於教師校長隊伍建設,不利於學校健康發展,是應當避免的兩個極端。因而,教師和校長的流動,一定要控製合適的比例,並掌握好流動的頻率。過於頻繁的流動和短暫的停留,都會導致教師專業難以靜心發展、校長管理學校缺乏長遠觀念,也不利於形成專業的教師團隊和相對穩定成熟的學校文化。
校長和教師資源配置的均衡化,最終指向的是義務教育的質量均衡,前述“委托管理薄弱學校”“名校集團化”“一校多校”“一校多區”等,都是可供選擇的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舉措。也就是說,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可以有許多路徑值得探索和推廣,校長和教師的輪崗製度隻是其中路徑之一,沒有必要強求一律。
就學校自身及內部的管理而言,基於科學調研論證和全員參與研討的學校發展規劃研製正在成為風氣。挖掘曆史文化傳統和地域文化資源,凝煉學校獨特的文化核心理念,以期成為學校發展規劃的靈魂,這也正在引起學校關注。可以預期的是,當民主參與、科學決策、規範實施學校發展規劃被廣泛接受之時,就是學校自主發展、和諧運作的管理與領導新機製形成之日。■
(作者係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