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北方,移居巴黎,定居科隆貝。
出身貴族,書香門第。
篤信耶穌,熱心愛國。
夏爾·戴高樂的姓名全稱為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麗·戴高樂。夏爾是名,戴高樂是姓。天下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每個人無不帶有家世烙印。夏爾·戴高樂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要真正了解夏爾·戴高樂,就必須首先從他的家世談起。
戴高樂的家族起源於法國北方。他的祖先曾在佛蘭德的首府裏爾及香巴尼(香檳)和布爾戈尼(勃艮第)居住過。法國北方被認為是民族主義和天主教結合的中心。那裏教堂所宣揚的精神不同於保留了很多封建主義東西的西部地區。在那裏,天主教徒更傾向於新思潮。這也是一些工業地區所固有的特點。那裏鄰近歐洲的貿易、交通要道和工業區,是法國工業的動力中心,也是曆來兵家必爭之地和敵人人侵的必經之路。在那裏,如果沒有強烈的進取心,缺乏適應市場新情況和要求的能力,又不從事不懈的艱苦勞動,那是不可能經得起競爭的。
一般說來,法國北方人的人際關係和生活方式,也不同於地中海沿岸的南方、朗格多克或普羅旺斯,都比較嚴肅。正如巴爾紮克所說:“這個地方出生的人,其全部特性可概括為兩個詞,就是忍耐和誠摯。這個地區的人民,心胸如同這個地區的遼闊平原一樣遼闊,表情如同這個地區的陰沉天氣一樣陰沉。”但是,我們不想在此再多談北方的情況。因為,戴高樂自童年即跟父母離開裏爾,來到巴黎,他一家四代都是巴黎人。戴高樂自稱“巴黎人的小裏爾人”。
不過,1934年6月,身為中校軍官的戴高樂,在科隆貝雙教堂鎮買下一個住所,叫拉布瓦塞裏。當初,他把這個住所修繕一新,但隻是為了供家人到此團聚。後來,科隆貝雙教堂鎮就成了他的故鄉,拉布瓦塞裏就成了他的家和最終的歸宿。
科隆貝雙教堂鎮屬香檳省,位於巴黎東南約250公裏處,靠近香檳、勃艮第和洛林三個地區的交界處,有巴黎通往瑞士巴塞爾的幹線公路由此經過,當時隻是有300多居民的小村莊。據說,這個村莊原是14世紀聖巴基斯脫布修道院的所在地。15世紀時,因與這所修道院並列又修建了第二個教堂,所以該村開始稱科隆貝雙教堂村。另一種說法是,該村得名雙教堂村是因為村中教堂有雙尖頂和十字並立。看來,關於科隆貝雙教堂村的得名原因,還是第一種說法比較合乎邏輯、可信。可能因為後來那所修道院被巴黎革命黨人付之一炬,隻剩下一座古老而狹窄的教堂,人們根據想像猜測,才有了第二種說法。拿破侖當年為抗擊布呂歇爾和施瓦岑貝格的進攻曾在這裏進行過一次頑強的防禦戰。德國人在1870年和1940年曾兩度蹂躪該村。
科隆貝雙教堂村坐落在一塊丘陵地上,周圍是密密的小樹林。按戴高樂所說,“這裏,天地空曠,民風樸實,樹林、草原、農田和荒地,交替相連,古老的山巒光禿禿、靜悄悄,小康的鄉村安適而寧靜。”[法]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3卷,第306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年版。按米歇爾·德勃雷所說,這裏“天”占的地方比地大,地占的地方比人大。在村後的小山上聳立著一個巨大的洛林十字架,高160英尺,重約1500噸,是用1300立方碼花崗岩裝成的。那是一個氣勢非常雄偉的紀念碑。它正麵對著德國,仿佛在凝視著前方,警惕著來犯之敵。山下的村莊裏一片鄉情,設有大小咖啡館、酒店和禮品店,前來旅遊者絡繹不絕。
坐落在這個村莊一片小樹林中的戴高樂的住所——拉布瓦塞裏,原是19世紀初期的一座舊建築。早先是一個小啤酒廠。可能是由於這裏樹木茂密,這所房子得名拉布瓦塞裏(laboisserie)。因為在法語裏,這個詞的詞根bois是樹林的意思。戴高樂於1934年6月當中校時同這所房子的主人簽訂了一個買房合同,合同規定,先付給房主5000法郎,以後每年付給房主6000法郎,直至房主去世為止。不料,不到兩年房主就去世了。因此,戴高樂花費不大就購得了這個住所。這個住所就成了他的家。當時,這裏的交通和生活不太方便。因為這裏離火車站有十幾公裏遠,坐火車來這裏時,下火車後不得不走一段路。另外,當時這裏還沒有自來水,天旱井水枯竭時,還得到遠處去提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