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來自皇城根兒(1 / 3)

我們來自皇城根兒

視點視評

《正陽門下》熱播

本刊專訪北京籍明星談北京

全國同期收視第二,這是北京衛視《正陽門下》創下的好紀錄。觀眾愛看,因為它京腔、京韻,也因為它生動真實地講述了改革開放後,一幫北京人艱苦創業的故事。20、30年前的北京什麼樣,《正陽門下》勾起了我們的回憶。來自皇城根兒的人有哪些特有的性格,有哪些特有的經曆,本刊記者獨家專訪了該劇北京籍的演職員以及數位我們熟悉的出生於北京、成長奮鬥於北京的明星,他們講述了記憶中的北京和對於北京人的理解。

劇中演職員談

拍《正陽門下》就是在回味我們的成長

導演劉家成:跟北京人打交道,不是錢的事兒

曾經執導過《高粱紅了》、《高地》、《傻春》等電視劇作品的導演劉家成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此次執導《正陽門下》,劉家成坦言傾注了太多的感情,“因為我本身也是在正陽門城牆根下長大,對於那段曆史、那個時候北京人的生活狀態知之甚深,故事中的許多細節也是我們親身經曆過的,拍這部戲就像在回味我自己的整個成長過程。”

終於在東城區的草場地找到一片老胡同

《正陽門下》故事由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到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完結,時間跨越三十多年,為了展示原汁原味的北京城,拍攝過程充滿難度,他說:“因為有很多東西很難恢複和尋找。為了還原不同時間段的場景、道具、服裝,攝製組花費了大量的工夫。為了找到當年的房舍,我們幾乎找遍了整個北京城,終於在東城區的草場地找到一片老胡同,我們走進去,那種幽深的感覺恍如回到了30年前,一些住在那裏的居民還保留著當年的家具陳設,非常有質感。老北京街景的拍攝則被選在了門頭溝和房山,因為那裏還完整地保留著當年北京街道的格局和設施。”

拍戲的過程也是跟北京人打交道的過程

而在實景拍攝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他說:“因為這些地方住著人啊,就要不厭其煩地去跟人做思想工作,跟人家解釋說,這是拍北京的故事,希望大家能配合我們。”拍戲的過程其實也是跟北京人打交道的過程,他說:“跟北京人打交道。其實不是給錢的事兒,北京人特別好麵兒,你對他很客氣,他認為你很重視他,你根謙卑,他就覺得得到某種滿足,然後他就會給你無私貢獻很多東西。北京大爺嘛,自己骨子裏有一種傲氣,你狂我比你還狂,但是一軟下來,或者你給他說一句客氣話他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你。我們在胡同拍戲時就感受到很多這樣的事,給人買個西瓜去,跟人打個招呼,那他一天都招待你,給你倒荼倒水,一會兒他給你拿倆西瓜來。”

編劇郝金明

韓春明大多故事都是我的經曆

記者夏茂平

《正陽門下》的主人公韓春明的傳奇一生以撿破爛起家,在破爛中慧眼識寶。涉足古玩收藏行當,同時學廚藝開酒樓,經營餐飲業,並將自己的生意疆土擴展到汽車、房地產、環保等領域,成就了一番波瀾壯闊的北京人創業史。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姆,有著人物原型,他就是《正陽門下》的總製片人、編劇郝金明。郭金明把對人生的感悟,對傳統文化的愛好,對北京的深厚感情,都寫進了這部電視劇。

我開酒樓,也研究做菜

郝金明出生、成長、立業於北京,他說:“《正陽門下》除了拾破爛這一段戲是另一位編劇王之理寫出來的。韓春明其他的創業故事都是我曾經的經曆。我是做房地產起家的,我開酒樓,也研究做菜,將它們也作為一種學問,作為一種文化來傳承。我的廚藝是不錯的。劇中韓春明開酒樓的時候一個人盯著,又當廚子又當經理,就是我最初小規模的樣子,隻有幾百平方米的小酒樓。而且我開酒樓的目的不是為了開酒樓,是因為我收藏的東西太多了,就用那些老桌子老椅子這些老家具來充當酒樓的裝潢。老祖宗那點老玩意兒全都給使上了。”

我姥爺是一個喜歡收藏的人

坐落於北京左安門橋旁的尚韻軒博物館是郝金明的私人館藏,也是電視劇《正陽門下》中韓春明的私人博物館的原型。談到當時如何走上收藏之路,他說:“其實這些都源於我們家的一些破桌子爛椅子。因為我姥爺是一個喜歡收藏、玩老玩意兒的人,我們家有些老東西就留下來了。以前我們家屋子裏剩下一個小櫃,後來在扔掉它的時候我舍不得,覺得它特別精美,所以留下來了,後來我就對這些東西產生了莫名其妙的喜歡和追求。1987年的一天,我在街上看到有幾蹬著三輪車,發現有一塊木雕在車上,我用300塊錢買下來了,以後仔細研究,發現這塊木雕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上邊是佛,中間是龍鳳,下麵是鬼神。它是一個大主題,構成了天地人三界時占老宇宙主題,我就研究這個木雕,我越研究越喜歡,所以就對這些東西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然後就開始不停地看,追逐,買,掙了點錢全買了這東西了,結果不知覺間已經變成這樣了。”

李光複

曾經“下海”開過旅行社

出生地:東單北極閣三條

記者夏茂平

作為人藝的老演員,李光複在舞台和電視劇中出演了非常多的角色,這次在《正陽門下》,他飾演具有傳奇色彩的破爛侯。李光複是地道的北京人,“我家在東單北極閣三條的一個四合院,現在那個四合院還在,還是我們家。”李光複很慶幸這個四合院還保留著,“兩進的一個院兒,現在這種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不多了。”

街坊鄰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正陽門下》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李光複都有親身經曆,“1960年,我還小,我們家有家底,生活好些,但是有些鄰居家如果孩子多,就生活緊迫些,發官餉之前的幾天,有些家就沒有糧食了,就來跟我們家借,我就端一碗麵去。到了他們發官餉後,他們一定會用一個大號的碗盛麵還回來。我媽後來就每到月底,總是要蒸一些包子,煮上些麵條,讓我給鄰居家送去。意思是做熟的東西不用還。我特別愛幹這些事。”

那時的生活,使得街坊鄰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和鄰唇家的孩子一起長大,現在還經常在一起聚聚。”

我是入藝第一個買車的人

《正陽門下》反映了北京人在改革開放後的奮鬥故事,李光複告訴記者,在他身上,就有劇中人物的影子,“改革開放剛開始時,很多職工還是抱著鐵飯碗的觀念,不敢出去做其他的事情。這個觀念也是逐漸改變的。我算是比較早的去幹其他事情的北京人了。”

李光複的本職工作還是人藝的演員,“那時候我的戲不多,一年沒有多少戲,於是我用別人打麻將喝茶的工夫去幹其他的事情。”李光複家有親戚在香港,一次親戚來到北京。李光複去和他見麵,“他住民族飯店,那是1979年、1980年的時候吧,我去那裏,我去之前其實挺有警覺性的,我想,他會不會是台灣來的特務,他如果讓我幹壞事,我一定不幹。”這個香港來的親戚後來使得李光複開始了自己的“下海”,“他在香港開了家旅行社,他從香港發團到北京,我申請了執照,在北京負責給租賓館,找車,當導遊。”此外,李光複還做過辦公設備像複印機這樣的生意。李光複的生意做得不錯,“我是入藝第一個買車的人,當時還猶豫了很長時間,不敢買。”所以拍攝《正陽門下》,對於李光複來說,那段生活是那麼的熟悉。“人家說體驗生活,我說,這樣的生活我不用體驗,我太熟悉了。”

十年前,李光複停下了自己的生意,“後來戲多了,而且也積攢了一些錢,也把孩子養大供他到國外留學成海歸了。在經濟和藝術之間,我這時候還是選擇藝術。”

張少華

我身上全是豆汁兒味兒

出生地:宣武區黑窯廠街

記者夏茂平

張少華是典型的北京人,她出生於北京南城的一個普通家庭,“我家在黑窯廠街的胡同中,那時的北京,所有的都是胡同四合院,很少有高樓大廈。”

鄰居家來了人可以到我家裏來睡

在張少華的記憶中,鄰裏之間的關係非常的融洽,“鄰裏之間,鄰居家來了人可以到我家裏來睡。家長上班時也把鑰匙給鄰居大媽。冬天裏大媽能幫忙生爐子,大家跟一家人似的。”張少華覺得北京人是很大度的,“到後來,外來人多了,但是北京人不排外,有種海納百川的胸懷,對外地人能幫助的就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