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堂隨筆之二
錦繡文章
作者:王三堂
說“心”
做人做事,有三種類型,有的用力做,有的用智做,有的用心做。這三種類型按檔次的高低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靠自己的力、智、心,二類是不僅靠自己而且善將別人的力、智、心為我所用。你善用“別人”的廣度和深度就是你水平的高度。
就上而論,用力做事者其力是有限的,用智做事者是介於有限無限之間的。而最高檔次的則是用心做事者,它才是真正無限的。因為用智者,缺那麼點人情味,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機器人的味道。而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即是有“心”的。因此,用力、用智者大都是隻靠自己的力、智的類型,撐展了能感召的人也多不到哪兒去。而隻有用心、用情加上用智者,才能一呼百應,終成大事。
北京公交模範李素麗有句名言:“靠力去做,隻能做到稱職;隻有用心去做,才能做到優秀”。此話非常深刻。況且這樣的優秀還可以影響、帶動更多的人去“用心”,成就更多的人為優秀。因為能換真心的隻有真心,這也是一種“等價交換”。
說到心,有不同的說法,如有全心全意、一心一意,有半心半意、三心二意,還有假心假意、壞心壞意等等。最高的檔次毫無疑問應是一心一意,也可叫全心全意,因為人隻有一顆心,為人、處事都應一門心思、一個心眼,而不能過多。什麼事都怕“過”。過,就是錯。心眼多本不是壞事,但心眼“過”多,就是錯的。隻有你的一心一意,才能換得千萬人對你的一心一意;你對別人三心二意,別人對你肯定也是三心二意,這也是一種“等價交換”。有一句話叫做:“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事一君”。這話簡直說到家了。當然,此“君”也可當所有的人講,一心一意待人,何止事“百君”呢?在一定意義上講,可以事千君、萬君。何止隻可事“君”呢?簡直可以感天動地泣鬼神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就證明了人們對真心、恒心的呼喚嗎?
逆境的意義
有人講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上帝在每個人命運天平的兩邊,一邊放上名利、權位、成功等,而在另一邊則放上相同重量的代價。同樣,人的一生順境和逆境的數量、重量也是大體相等的。這也如同白晝輪轉、形影相隨一樣,它是沒法分得開的。你不可能一生隻順不逆,同樣,也不可能一輩子隻逆不順。而在一定意義上講,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和經過的坎坷、逆境成正比。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無代價的成功,沒有不經逆境的智者。老子雲:“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植物界亦然。如幹旱可讓植物將根紮深,狂風可讓其根紮牢。生長快的樹木材質軟,生長慢的樹木材質硬。莊稼蹲苗是在為適宜的時候更好地生長做準備。“有錢難買五月旱”,即是為了讓莊稼經曆“逆境”。否則若一切風調雨順,莊稼一時可能長得很快,但若遇大幹旱很可能會被幹死,一遇暴風可能會被連根拔起。你稍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最先被刮倒的樹,往往是大樹、新樹,枝葉茂密、紮根淺的樹;最先被旱死的莊稼,往往是處在風調雨順被人嗬護有加的沃土中的莊稼。而誰見那些無人管的野草被旱死過呢?除也除不完。人亦然,經常鬧點小毛病的人可能會長壽,而從來不生病的人一旦得病往往是致命的。“破罐子伴過柏木桶”也有此意。
植物若此,人的社會生命也不例外。恩格斯說,不幸是一所偉大的學校。此話極深刻。世界上隻有一種不幸比任何不幸都不幸,那就是一輩子都未遇到過不幸。盡管誰都不願意遇到逆境,但能讓人變得聰明、成熟一點的辦法隻能是挫折、逆境,而不是其它。因此,你實實地應該把逆境當作上天的恩賜,愉快地接受下來。到你老了的時候,莫說平庸的日子難於回憶得起,就是那些鮮花似海和掌聲如雷的歲月也遠沒有遭受的挫折更值得回味。不信你看,說書唱戲哪個講的不是 困難、問題、挫折、鬥爭呢?文如看山不喜平嘛!四平八穩,一壺白開水肯定會乏味的。
據說延安時期有人曾問毛澤東為什麼能成功,他說:“是貧困和沒有任何背景。”他老人家在五十年代末時還說過:“屈原如繼續做官,他的文章就沒有了。正是因為開除官籍、下放勞動,才有可能接近生活,才有可能產生《離騷》這樣好的作品。”在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因禍得福,或叫做因他之禍得我們讀到如此好文章之福、民族得到如此偉大的愛國者之福。
人們互致祝賀往往會說“萬事如意”之類的話,其實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不遂心事常八九,知心朋友無二三”,世間萬事不如意是常態。因此,把心態調整好,別抱幻想是最主要的。
苦難育美德,坎坷出智慧。憂患是財富,閱曆是知識。家貧顯孝子,國亂出忠臣。朱門豪富多紈絝子弟,寒門苦舍卻育治世之材。嬌兒寵女隻會揮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驕逸之軍必先敗,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此例子不勝枚舉。還是讓我們重新閱讀一下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一段不朽篇章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 《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人應清醒一點
魯迅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麵目。此言極深刻。俗話說: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有許多朋友、可能有許多人向你微笑甚或向你獻媚,但那大都是在你有權有勢時、在有求於你時,而一旦你倒黴時,他們紛紛躲避還來不及呢。
別說是活人對活人如此,就是活人對死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呢?許多人競相往曆史名人身上靠,非要搞個“幾代”、“幾十代”孫不可,就連貴如天子的李世民也還要向道學的祖師爺老子身上靠,以證明其血統不凡。我們還可見,一曆史名人就有許多地方在爭其籍貫權。反之,一些曆史的奸佞邪惡之人的後代對其祖先或羞於啟齒,或極力諱避血統關係,或力盡辯護之能事;而這些地方的人也對此地出生過如此人物絕口不提。爭名人者,爭利也;推惡人者,推害也。
我在許多地方、單位工作過,你在台上時、位上時,對他有利時,有些人能把好話說盡,能把門檻踢破,還信誓旦旦地向你打保票:我永遠是你的追隨者。你根本別信他,才不是呢。你在台上時說你好話最多的人,很可能是最靠不住的人。倒是那些不打誑言、不獻諂媚、平平淡淡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這樣的人說不定會成為你的摯友。
西方有一句諺語叫做: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理解,天下也沒有免費的笑容,沒有免費的奉承和拍馬。許多商店、賓館的服務員的笑是衝著你的口袋笑的,許多說好話者是衝著你的權、位說的。不信,你走在街上,哪見過一位素不相識的靚麗小姐會舍給你一笑呢?哪見過你下台後,或淪為囚犯、乞丐後,那些當年拍你馬屁山響的人還舍你一拍呢?她的笑、他的拍馬,吝嗇著呢!有一個老書記和一年輕的副書記同住一層樓,過去逢年過節,老書記的家中總比副書記家的客人多。後來,老書記退下來了,那些以往的溜須拍馬者都隔著他的二樓到已當了書記的副書記家的三樓上拍去了。老書記故意把門開開看人們來不來,誰知非但沒人來,倒聽到了一句差點把人氣死的話:別去他家了,他下台了,不頂事了!我聽了這個事後,說了一句話:“別急,現在的書記下台後跟現在已下台的老書記‘待遇’一樣!”
金錢是驗證人靈魂的試金石,大起大落是驗證真假朋友的試金石。人,經一些挫折磨難或上上下下,未必是壞事,起碼可把那些口蜜腹劍、朝三暮四的小人“朋友”淘洗掉,可把那些真正的朋友保留下來。
說淚
流淚是人人都會的事情,是人人都有的事情。我覺得一輩子都不流淚的人是不可思議的,或者不能稱其為人,因為這樣的人是沒有感情的冷血動物。據說大部分動物是不會流淚的,起碼不會像人一樣那麼容易流淚。
人的流淚可以有好多種。僅因情而起的就可有悲痛的淚,感動的淚,傷心的淚,悔恨的淚等等。而在這些“淚”中,感動的淚可能占的比例較大且最值得研究。
能感動人的事情不少,但能把人感動得流淚的事情不是太多;能感動一些人流淚的事不少,但能感動所有的人或大多數人流淚的事不多。我覺著你做的事情動不動人,是可以用能使多少人、在多長時間流淚作為標準的。而使人流淚的事情盡管可以有很多種,但這些事情的最終的決定因素卻都在一個“情”字上。
能感人落淚的“情”,也可以有好多種。但最重要的可有三種,即親情、愛情、同情。親情主要體現在親人之間的懷念,而最激動、震憾人心的是母愛和父愛,拿我來說,流淚最多的恐怕是為自己的父母或在看到別人的父母關愛自己子女的無私偉大的時候。愛情則主要體現在男女之間的性愛情愛上,它古今中外不知賺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男女多少淚水。即使是上了年歲的人,雖沒有或少了這方麵的體驗,但在看文藝作品的時候,恐怕也還會為梁山伯祝英台、羅密歐朱麗葉式的愛情悲劇灑下淚水。說到同情,麵比較寬泛,如階級情、同誌情、朋友情,甚至對素不相識的一些人的同情,皆可屬此類型。而這些情中,最能打動人心的則屬於建立在崇高道德理想之上的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真摯感情。毛主席英武一世、雄才大略,但他在三年困難時期,聽說一些地方餓死了人,竟淚流滿麵。而我們每每聽到這個事情的時候也能被感動得痛哭流涕。這就充分體現出人民領袖和人民之間息息相關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