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技術資本與中國企業投資方式的選擇(1 / 3)

技術資本與中國企業投資方式的選擇

封麵專題

作者:羅福凱

一、引言

據《中國經濟周刊》(2010年第39期)《企業負擔大清查》(2010,王紅茹)一文報道,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有4 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但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卻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家統計局也披露過,“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實有企業971.46萬戶,其中99%以上為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近70%的進出口貿易額,創造了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在自主創新方麵,中小企業擁有66%的專利發明、74%的技術創新和82%的新產品開發”。可是,多年以來,學界和商界都認為,“融資難”已成為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既然99%的企業貨幣資本緊缺,那這99%的企業應該能夠代表 “中國企業整體上貨幣資本不足”的判斷。99%的企業貨幣資本得不到保障,那我們的企業還能可持續發展嗎?

與此同時,一些內地和香港的學者驚呼,《為什麼中國的錢這麼多》(陳誌武,網易,2010年6月10日)。在一些人看來,全球範圍內到處都是錢,中東有石油“錢”、俄羅斯和加拿大有自然資源“錢”、美國有高科技“錢”、中國有土地“錢”,中國的錢比其他任何國家的錢都多,以至於開放式基金、對衝基金、私人股權基金公司隨便就可吸收幾百億、幾千億元加以管理,中國工商銀行在海外上市不費吹灰之力就融資219億美元!在中國的確到處是錢。事實上,真實的中國,企業經營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

我們知道,一個企業,除了需要人力資本、財務貨幣資本和物質設備、自然資源資本外,還需要技術資本、信息資本和知識資本,那麼,在眾多的要素資本中,中國企業最缺少的是什麼?阻礙中國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筆者認為,從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曆史和現實看,中國企業整體上最缺少的是自主技術;其次是自主知識;最後才可能是財務貨幣。我們的人力資本相對比較充裕,對於小型企業的員工、管理者和業主而言,他們最缺乏的生產要素是必要的知識;對於大型和中型企業來說,企業最缺少的是先進的技術和精良的機器裝備,其次是缺乏高質量人才,最後有可能是缺乏財務資本。所以,技術、知識和信息的資本化,將改變中國企業的資本選擇方式。培育和改進技術資本創造、知識資本創造和信息資本創造,優化要素資本配置,將是中國企業獲取新的核心優勢的必由之路,本文試圖對此加以研究。

二、理論回顧——研究問題的理論基礎

世界經濟曆史的經驗表明,分工與技術進步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美國經濟的發達和繁榮,其根源在於擁有世界最先進的自主技術和繁榮高效的技術市場。貧窮國家則恰恰相反,多是經濟落後國家甚至沒有技術市場,而且也被禁止進入美國技術市場。如美國向中國開放的市場是產品市場、人力市場、資本市場,但其技術市場不允許中國進入。美國為什麼要壟斷技術市場呢?因為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核心、最實用的生產要素,技術的收益率遠遠高於其他生產要素的收益率。

當今世界的生產力要素主要有人力資源、財務貨幣、物質設備、自然資源,以及技術、知識和信息,這些生產要素被人們生產出來之後,經過其產權的確認和交易過程,就轉化為要素資本。企業的利潤是要素資本共同創造的。企業的技術水平與員工數量成反比,技術與勞動的替代率遠高於機器設備與勞動的替代率。在要素資本裏,人力、財務貨幣和物質設備大家都熟悉,但技術、知識和信息往往被人們所混淆。在這裏,技術是生產過程中的技能、技巧和技藝,以及其術用載體。很多技術與一些人的天賦本能有關,如人的口技、繪畫、飛機駕駛員的平衡能力、木工手藝和鐵匠,以及船舶的技能性能差別等,都是技術範疇。技術的載體和形態可以是高技術含量的人工製品、人工文件,以及人的特別行為。這些高技術含量人工製品、人工文件和特別行為,在市場裏被企業購買後,便形成企業的技術資本。企業的技術主要有專利技術、專有技術、軟件、技術研發組織等。曆史上,科學來源於對神學解釋的不滿和人們對宗教桎梏的掙脫;技術則來源於人類的生存需求和中世紀歐洲形成的工匠傳統,即源於社會發展對工具和裝備複雜性、精確性與多樣性需求的增加,所以,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真正因素是技術。

人們對知識的表述最混亂,因為它的概念最難以理解。真實的情況是,知識是人們認知和識別自然與社會的信仰、理念和思想意誌,即信念和思想意誌。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首先是家庭教育和社會經曆;其次是學校課堂學習。一個人做事很有原則,其理念先進,意誌堅強,不易被錯誤事件幹擾或誘惑,我們稱此人很有知識。同理,一個擁有專業博士學位並有十多項專利發明的機械工程師,在道德品質、合作精神和工作投入方麵經常發生問題,那麼我們稱此工程師是一位技術專家但可能不是一位知識分子。企業的知識主要有理念製度和黨政工團資產等,顯然,知識是相對獨立於技術之外的一種生產要素。那種把技術等同於知識的做法是極其錯誤和有危害的。科技界、教育界和學術界大量“造假”或腐敗的事實,就足以證明技術人才不等於知識分子。

人們也經常把信息與知識混同。某一個具體的信息可能是一種知識,但知識卻不一定是信息。經濟上的信息是一種很具體的生產品和商品,它是社會和自然發生變化及其後果的信號消息。這個信號消息具有創造價值的功能。要素資本裏的信息主要有網絡信息、紙質信息、電子產品信息、信息組織等。信息資本的投入和配置是企業解決新生產要素不確定性及其跨時間配置的重要方式。同其他傳統生產要素一樣,信息、技術和知識的確認、計量、記錄和披露,可用會計上的要素資本平衡表加以完成。

那麼,技術、知識和信息是如何轉變為資本的?生產過程是資本產生的必要條件,完成交易過程則是資本產生的充分條件。技術、知識和信息都是人們生產勞動的產物,這些勞動成果在擁有了所有權憑證之後,所有人可以出售而獲得財務貨幣,出售之後的技術、知識和信息,則變為其新的所有者的資本。在這裏,資本的產生有三個關鍵性條件,一是勞動生產過程,即薩繆爾森教授所說的資本是生產的產物;二是所有者或持有人取得所有權憑證,即在合約上確立產權關係;三是進入市場完成交易過程。由於我國的技術市場尚不完備,多數企業的新技術是企業內部技術工程人員研製或發明的,企業從外部市場購買技術的情形比較少見,除非旨在獲取新技術的企業並購。此時,企業內部該新技術的發明人就是這項新技術的所有者;如果該新技術要成為企業的技術資本,企業就要與企業內部的這位技術人員簽訂一項合約,將該技術轉讓給企業,研製或發明人由此獲得一筆貨幣價款。這樣,該技術就轉化為企業的技術資本了。事實上,我國很多企業有很多自主研發的新技術,但由於沒有確認其所有者和頒發所有權憑證,隻是供技術人員自己使用或車間裏自己消費,企業沒有登記和積累,因而就沒有形成企業的技術資本。這種缺乏創造資本的能力或知識,可能是我國技術進步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該原理如同農民種植麥子,在收獲麥子之後,如果生產者把全部麥子都吃掉了,該麥子就不會產生資本;如果生產者把一部分麥子用於吃飯消費,另一部分留作來年的種子(不論是自己使用還是出售給他人),那麼,這裏的麥種就是資本。

很多文獻把技術資本與人力資本混同,歸根結底是不清楚技術的真正定義。技術由工程師、科學家或企業員工生產出來,其成本有科技人員工資、實驗室儀器和設備或材料消耗、電力照明,以及計算機係統等,如同“機床”、“起重車”和“電力”等商品一樣,其生產成本由原材料鋼鐵、加工設備機床、勞力、場地、專門技術,以及管理組織支出等項目構成一樣。企業的“機床”、“起重車”和“電力”等物質資本,與生產“機床”、“起重車”和“電力”所投入的人力、技術、設備等生產要素不可等同。人力的成本有衣食住行支出、父母養育監護支出、學校教育支出、醫療支出,以及供職單位的培訓支出等。高質量的人力經過交易過程轉化為人力資本後,該人力資本的價值高低決定於其未來收益淨現值多少,即決定於其創造財富的多少。技術和人力是各自相對獨立的不同生產要素。

被投入生產過程的生產要素,經過勞動者的工作變成產品而被消耗。生產的產品供人類消費,供新的生產消費的產品則會轉變為新的資本。所以,新產業、新產品和新的生產過程的開發,是資本產生的源泉。因此,哪裏研發、產生了新的產業和新產品,特別是新興技術產業,哪裏就有可能是探究資本孕育的源泉。

資本是經濟增長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技術資本的產生源於新興產業和新生活方式的出現,引發對新技術的需求。技術被投入生產過程,生產出新產品和新的社會活動方式,這些新的產品和活動方式,可被人們自由選擇和自由買賣,實現產權化。於是,技術開始轉化為資本,成為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原動力。顯然,技術資本的孕育、產生和形成由五個環節構成:(1)新產業和新生活的出現;(2)生產勞動有結果;(3)登記生產成果憑證使之產權化和商品化;(4)完成買賣交易;(5)進入新的經濟過程。前兩個環節的良好運行決定於生產力的先進程度,最後兩個環節的持續進行決定於經濟製度的科學化。而生產勞動結果、登記所有權憑證和完成買賣交易,則是資本生成的三個關鍵性環節。它們是技術資本生成機製的核心,又可稱創造性資本機製。本文提出的技術資本生成過程和原理,以及“資本生成的三個關鍵性環節”,實際是薩繆爾森、索托和馬克思三位大師的資本理論組合。過去,我們對資本的理解有些像盲人摸象一樣,隻強調“貨幣變為資本的前提條件是勞動力成為商品”,沒有想到“勞動者變為資本的前提條件是貨幣和機器設備成為商品”,更沒有認識到,“勞動者變為資本,實質是以出賣勞動力為前提條件”。學者們盛讚馬克思發現了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係,本文則更推崇馬克思關於資本的產生需要資本載體或標的物成為商品並在市場裏出售實現其價值的觀點。生產勞動產品變為商品的條件也是需要經過出售環節,即“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可是,人們沒有思考,勞動產品為什麼能夠銷售出去而變為商品呢?赫爾南多·德·索托教授給出了答案:根本原因在於產品登記了所有權憑證,產權歸屬得到確認。國家在法律上和民間在契約上都明確規定以該物品的所有權憑證為準繩。一項技術要轉變為某一企業或某一個人的技術資本,該技術就要屬於商品和有明確的產權歸屬,而且一定要登記所有權憑證;該項有產權證書的技術被準備進行生產的人或企業購買後,該技術就成為這個人或企業的技術資本。所以,技術被人們發明之後,要變為技術資本,就需要發明人或擁有人登記技術的所有權憑證,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並將該技術出售給生產領域的企業,那麼該技術就成為企業的技術資本了。新資本誕生後,就會尋找新興產業,從而進入新的再生產過程及其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