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談論書店,我是在談論……
專題
很多時候,逛書店不隻是為了讀書買書而已。
在網絡時代,買書已不像過去那樣,非得實際走訪書店,瀏覽書架上依序排放的出版物;或者透過郵遞的相關書訊,勾勾選選後,再到郵局去購買。隻要可以連結上因特網,所有信息迎麵而來,不論是經由計算機或者手機,輕觸幾個按鍵,書本便會直接送到家裏。買書這件事變得輕而易舉,姑不論所花費的價錢高低,便捷的程度已然大大改變舊有的書本流通生態。更何況,自網絡購書的價格,往往比實體的書店還要便宜。從消費者的角度觀之,如果不是為了選購圖書,一間書店究竟還能夠給予什麼?
一直以來,書店的存在,最主要也最明顯的功能,是為了讓書本如活水般得以流動。書裏書外的各種訊息,帶給閱讀者各種難以言喻的體驗與精神感知。然而當這個功能逐漸被取代,盡管仍可以留住那種相對少數、以觸碰與翻閱手感為第一線訴求的死忠讀者之外,最直接的衝擊便是關乎書店存廢的營業銷售情形。於是,在留住舊客人或吸引新客人的手段上,不免要試圖做出不一樣的改變。許多原本並非最主要條件的,例如裝潢,例如輕食飲料,例如書本以外的各式商品,也慢慢成為各有特色的書店櫥窗要角,因而產生出一種“走逛書店有時比書本更能撫慰身心”的情懷,書店之所以被需要,遠非過去那樣單純的書物傳遞。或許應該這麼說,書店之所以被需要,是因為能夠享受到單純而滿足的心靈慰藉。
關於我為什麼逛書店
逛書店成為我生命中必須的調劑,步入書店而被書環繞的氛圍,讓人得以忘卻身外瑣事,並得到暫時撇開一切的撫慰。總會有那麼幾次,在買書與不買書之間,輕輕的心底掙紮,帶來的是無法比擬的愉悅。有個朋友長期忍受著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直到有天實在喘不過氣,便在上班時間請了假,打算好好放鬆一番。隻是漫無目的,加上時間有限,遂於一陣閑晃後步入書店。這一待即是一個下午了。朋友說,其實也沒做什麼,僅僅翻過幾本書,點了杯飲料,時間也就流逝而去。若真要說有什麼,就是在書店的那段時間裏,得以心無旁騖,悠悠哉哉地用眼睛把所有書架都掃過一次,然後找個角落,安安靜靜地閱讀。離開時把喜歡的書本買下,明明知道走出書店後不見得會有時間或相同的情緒來翻閱,但是這種借著書本來延續身在書店的心情,已經可以維持好一陣子的安寧。如此的療愈效果,該也是現代書店所具備的優勢吧。
理想的書店,自然應有理想的書籍。所謂理想的書籍,乃店主人親自挑選,符合自己品味,也可以推薦給客人。從書店的書種即可了解店主人的取向,當然也可以知道店主人與書店、書本的連結度究竟有多大。很多店主人開書店是為了圓自己的夢,任何城村有一間書店駐守,一定都是水泥叢林中的美好風景。然而書店開了夢算圓了,如何能持續把夢做下去,卻是許多書店在開店的熱情逐漸淡去後所麵對的課題。常出現的情況是,當圓夢之後,夢也跟著醒了。於是愈做愈雜,店中的書種紊亂,書店的走向不定,終究草草結束,並且徒呼時不我與。這種情況不是靠表麵的裝潢或是收銀台邊有個吧台便可以解決的,開書店卻對書沒有自己的想法,好比開小吃店卻無所謂稻稷麥菽,最後隻淪為被人遺忘的一抹輕煙而已。
有理想的書籍,一定有理想的店主人。這種店主人不會太關心客人,卻可以提供相關書本知識的舉一反三。喜歡詩集,店主人可以從詩人聊到詩歌發展;喜歡繪本,店主人能夠談論畫家風格與近期展覽。一旦與店主人侃得多了,書本的折扣僅是最直接的優惠,後續的新書動態、絕版書預留,甚或是店主人自己私藏的罕見珍本,均可教人感念不已。這樣的互動,是最讓人念茲在茲,反複進出店家的主要原因,也是最為醉心的部分。
理想的書店不需要太大的店麵,該有溫暖的燈光,寧靜的空間,簡易的座椅,頂好是外頭遇雨遇雪而能夠稍微棲息,避風避暑皆適宜。太大的店麵,會讓人不知所措,逛完一圈,頭昏眼花,不知今夕是何夕。如能從精致的選書中挑出喜歡的一本,在沒有嘈雜喧鬧、沒有奔跑的小孩、沒有不時打斷的服務人員幹擾下,輕輕鬆鬆窩在書店各犄角旮旯擺放而一點也不顯突兀的座椅上,舒舒服服地度過屬於自己與書店的私密時光,那就是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