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村生態民居建設芻議(3 / 3)

功能合理。以健康、實用、安全為目標,對住宅內部功能區進行優化和細化配置,合理功能區的麵積。注意動區和靜區的分隔,避免互相幹擾,重視對生產、生活、通信、交通設施場地的綜合考慮和合理布局。特別是要做好庭院景觀建設,應繼承帶私家花園的傳統居住習俗,運用建築、山水、花木、屏聯、題刻、雕塑等有機組合方式,塑造人與自然的交融協調,使居住環境實現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至高目標。

3、積極推廣應用綠色資源、綠色能源,推行綠色生態建築

綠色建築實質上是建築活動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減少汙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最終實現與自然共生的建築物。

農村生態民居必須是生態建築,要按照生態建築的要求布局建設。總結農村民居建設實際和經驗教訓,在規劃選址上,要充分考慮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形地貌、地基承載力、有無地震斷裂帶影響等因素,避免在滑坡體、崩塌體下和泥石流溝口、地震斷裂帶、洪水等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建房。樁基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地溫適宜,地磁適中。所用建築材料,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要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風力發電和地熱能、水能、溫差能、沼氣等綠色能源裝置,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要把生態民居建設與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結合,與農村產業大戶結合,培養和樹立典型,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推行農村生態建築和建設生態民居中的引領作用。

4、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農村生態民居建設必須適應新生代農村居民的生活要求,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以促進生態民居建設的發展。

陝北窯洞、藏民碉樓、傣族竹樓、北京四合院……各地農村,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這些傳統中國民居或土木或磚瓦,皆因地製宜,形態豐富,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屬性和地域特征,也最易體現建築師們追求的人文精神。而近年來,隨著建築業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農村與城市也越為密切,城市的建築發展改變了多年遺留下來的傳統建築風格,取而代之的磚混結構的“方盒子”,給中國傳統建築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我們並非全盤否定“方盒子”民居的一些進步意義,實則為中國農村傳統民居建築文化的迅速消亡而憂慮。農村現存傳統居民是我國的豐厚文化財富,它們的衰危與消失,將是一筆不可估量的損失。當務之急,是要結合農村發展實際,著力對傳統建築技術和傳統工藝的挖掘、整理和保護,最主要的是要將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結合,打造出適合農村地域特點的生態建築和生態村落,還農村青山綠水,還人與自然的和諧。

5、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

挖掘人文景觀、曆史源淵、管理機製、政策法規去教育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啟迪人們希望的天人合一的生態境界,引導人們積極向上,形成健康文明的生產、消費方式。在物質上,要追求產品綠色健康,不論是用於生產的產品還是用於生活消費的產品都要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以產品與自然生態和諧為目標。在政治文明上,要以製度規範政府管理者的管理服務行為,規範服務對象的消費、公共行為。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實現人與人的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而最核心最根本的是抓緊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建設農村生態民居必須不斷創新思想,健全機製。創新管理機製,建立於生態民居建設相適應的領導機製、管理機製;創新政策機製,建立適應生態民居建設的政策體係和考核體係;創新教育激勵機製,落實科技進步獎勵政策,不斷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要製定綠色生態建築規範和生態民居建設規範,推進生態民居建設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