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探索(1 / 3)

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探索

和諧社會建設

作者:孫翔

【摘要】文章論述了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要轉變社會管理理念,夯實農村社會管理的思想基礎;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夯實農村社會管理的物質基礎;積極保障改善民生,夯實農村社會管理的群眾基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夯實農村社會管理的政治基礎;健全社會管理體製,夯實農村社會管理的工作基礎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社會管理;創新;問題;對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科學發展、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如何進一步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提升農村社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已成為建設農村社會的現實課題。

一、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重要意義

1、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是農村經濟社會新變化的客觀要求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在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同時也是農村經濟社會深刻變化的時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對象更加多元。農村經濟結構發生較大變化,農村社會管理的範圍和領域進一步拓寬。農村社會結構分化,出現許多新的經濟成分和新的社會階層。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流動性越來越頻繁,農村麵臨的各種利益矛盾越來越複雜,大大增加了農村社會管理的難度。農民的主體意識、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日益增強,要求建立暢通表達利益訴求機製的願望日趨強烈。在這樣的形勢下,促進農村全麵發展和維護農村和諧穩定,都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管理。

2、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也是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全麵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行動指南。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以人為本,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但從目前的農村總體現狀來看,經濟、社會發展都還比較落後,尤其是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治安、社會文明等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隻有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為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全麵協調發展,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3、加強和創新與農村社會管理,是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原有的社會管理模式被打破,社會管理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農村已成為社會管理最薄弱的環節。如何適應這一發展新趨勢,構建新的社區管理架構,有效化解矛盾成為農村社會管理的新課題。同時,新農村建設提出的“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都屬於農村社會管理範疇。因此,必須建立、完善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農村社會管理模式,充分調動社會、群眾參與鄉村管理的積極性,切實提高鄉村治理和農村社會管理的質量與效率,確保農村基層社會穩定和諧。

4、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是適應農村社會轉型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正處在體製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村社會的轉型不僅是某一領域、某一方麵的變化,而且包含著利益的調整、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伴隨這一過程,農村社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社會分化加速,社會流動加快,社會衝突加劇,社會整合力下降。轉型時期社會的變化和變革加劇了農村社會矛盾,引發了農村社會的進一步嬗變,傳統的農村社會觀念和體製被突破,農村社會問題日益突出。隻有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才能有效緩解和解決農村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保證農村社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

二、當前農村社會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社會管理理念落後,社會管理職能弱化

隨著農村鄉鎮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村社區組織的不斷擴大,農村鄉鎮一些社區管理組織、管理人員的觀念仍然比較落後,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質、法製觀念、服務意識和管理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仍然受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且“行政化”色彩較濃,還習慣於用計劃經濟體製下的那套做法、那套理念來管人、管事、管物,其管理方式、活動開展、服務實效等均嚴重滯後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