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 這天下是張遼的了(1 / 2)

此次班師,洛陽不過是回城路上的重要一站,在洛陽停留兩日後,大軍繼續開拔啟程,由孟津渡河,經河內進入冀州州境,前後曆時一月,終於回到了如今的都城——鄴都。

終於回來了啊!此時已經是歲末隆冬,遠遠望著一片銀裝素裹中宏偉的鄴都城牆,一路顛簸略顯疲憊的文遠精神一振!

城們外,因為早接到文遠今日凱旋班師的消息,文武百官早早便出城郊迎。等了大半天的百官在寒風中早已凍得瑟瑟發抖,可是晉公班師是大事,沒有誰敢告假缺席不來迎候。即便是小皇帝貴為天子,也隻是在城門處等著,一聽說大軍已到城外,立刻出來迎接。

試想一下大軍凱旋,天子百官出城郊迎,這是何等的威風?

事實上不止是天子百官,此時的鄴都萬人空巷,在城外等候的還有鄴都的十數萬百姓,雖然天氣嚴寒,可絲毫壓抑不了百姓們臉上洋溢的熱情,軍隊得勝凱旋,怎麼說都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即便晉公這些年打了一個有一個勝仗,在百姓們看來晉公打勝仗就跟隨便喝口水一樣輕鬆。

幾乎所有人臉上都是一片喜氣洋洋,唯獨小皇帝臉色看著有些陰晴不定。也難怪,要說鄴都城裏有誰最不希望看到文遠得勝還朝的話,那排在第一位的非漢獻帝劉協莫屬!曾經的他,對文遠這個救命恩人充滿感激,也希望張遼能重振朝綱,討伐不庭。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皇帝的觀念變了,現在他甚至巴不得文遠吃敗仗,出征的軍士一個不回的統統死在外頭。

沒辦法,時間總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尤其是當周圍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記得剛到鄴城時,小皇帝才隻有十六歲,從當初落荒而逃,隻求保得一條性命到現在,小皇帝已經在鄴城度過了十一個春秋。

初到鄴城,心中惴惴的劉協隻想過上安穩舒適的生活,什麼中興漢室、重振朝綱的狗屁誌向統統被他拋在腦後,保命,是那時十幾歲的他唯一的想法,張遼隻要能不像之前幽禁他的董卓、李傕、郭汜那般粗魯蠻橫,劉協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可幾乎是人都有得隴望蜀的貪欲,在鄴都,劉協確實享受到了一個皇帝應有的待遇,也因此對文遠有過感恩之情。可是在得到了想要的生活之後,劉協也開始漸漸變得不再滿足。

他是天子,是站在整個大漢王朝權力最巔峰的人!權力,理所應當的該由他一手掌控!至於張遼,不過是他手下的一個臣子,做皇帝的,想把權力給你就給,不想給的時候,自然也可以毫不客氣的收走!遙想先祖漢武帝那個傳奇的時代,一道聖旨,就能決定一個臣子的生死!那時的天子是何等的威風?

這些思想,都是在鄴城這幾年身邊一些“忠心”的大臣悄悄灌輸的,也隻有這些“忠臣”不像手握重權的諸侯那般不把天子放在眼中。在這夥“忠臣”的暗中影響之下,小皇帝越來越不安於現狀,他急於想要把權力收回手中,然後對那些一直“忠心”與他的大臣給予重用!至於張遼嘛,他是越來越不像話了!念在當年救駕有功的份上,給他一個二線閑職在朝堂上養老就行。

有了這樣的想法,小皇帝和文遠之間的關係就可想而知了,從一開始的融洽,到一步步出現裂痕,直到那一年天子圍獵、出逃兗州的事件發生!

那一次事件,對兩人間的關係打擊極大,雖說沒有到徹底決裂的地步,卻也隻是維係著表麵上的平靜,深處卻是暗流洶湧。事後小皇帝雖然將罪責都推卸給了教唆他出逃的大臣,可是小皇帝還是感覺到周圍的一些改變,比如說那些“忠臣”越來越難接近他的身邊,比如說皇宮內外從那之後加強了防守……

對於出逃後的這些變化,小皇帝表麵上逆來順受,心中卻是暗恨張遼,那次事件之後,那些忠於漢室的“忠臣”幾乎被張遼殺盡,在小皇帝的心目中,對張遼的評價已經與董卓相同!

對文遠有了這樣的偏見,小皇帝當然巴不得文遠每次出征都大敗虧輸,朝廷裏沒有了“忠臣”的陪伴,小皇帝隻能寄希望各地忠於漢室的諸侯能將他救出樊籠,荊州劉表、徐州劉備、益州劉璋這些個漢室宗親小皇帝都寄予了厚望,當然想曹操那樣有實力的諸侯也行……

張遼一次次的大軍出征,劉協一次次的燃起希望,然而……張遼的強大超乎了劉協的想想,晉軍兵鋒所向,劉表、曹操、呂布、韓遂、馬騰……一個個地方諸侯灰飛煙滅,劉協一次次的抱持希望,可到頭來夢想成空!就像這次,張遼居然又打勝了,聽說又滅了曹昂,割占了南陽,長江以北的地區,幾乎盡歸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