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其實倒不會真的對臧霸這麼優厚,文遠手下將領比臧霸能力強,資曆老的多了,趙雲、顏良、太史慈、郝昭、呂蒙哪一個軍團都督拉過來都能勝任兗州都督之位。讓張頜和臧霸暫領豫兗二州軍權,除了考慮其餘幾個軍團在外征戰太久的原因,還有就是半年之後文遠必然會重新選人,眼下這種做法純粹是為了應急。
依著文遠的計劃,半年之後內,還要在豫兗二州再組建兩支軍團,招募戰輔兵馬近二十萬人!其中兩個軍團的戰兵合共六萬,其餘輔兵負責供應後勤補給。
加上這兩個州新組建的軍團,算起來文遠編製就有十個軍團,戰兵差不多三十萬人!如果加上輔兵,那就是近百萬兵馬,這樣一個數字說出來實在有點嚇人!
一百萬軍士啊!雖然輔兵主要的任務是負責生產和維持地方秩序,可是軍戶編製上達到百萬人,還是讓文遠心中開始產生警惕!
軍戶衛所製度前期雖然確實能形成很強的戰力,養活大批的士兵。可是後期的種種弊端,卻由不得文遠不小心謹慎。
元末明初,平民皇帝朱元璋實行軍戶衛所製度,軍戶的主要的義務,便是出一丁男編入輔軍,成為正兵,其他的子弟稱作餘丁或軍餘,正兵服兵役,餘丁生產供養軍需。如果正兵死亡,就會從軍戶中遞補一人服役,如此世代延續下去。戰時亂世,百姓能活下來就是好的,根本不會考慮其他的東西。
明代的軍戶衛所製度,其實是吸取中國曆史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製度。明太祖曾誇口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靠著軍戶的自給自足,朱元璋供養起規模龐大的軍隊!在元末亂世中脫穎而出,軍戶衛所製度初期也確實體現出驚人的戰力!幫助朱元璋擊敗當時天下各路諸侯,將曾經橫掃歐亞的元蒙趕出中原大地,甚至在明代初期還屢次出兵關外,打得元蒙幾乎要從大草原上向西遷移!
可是長期存在的軍戶製度到了和平年代就不一樣了,世代從軍這條規矩就顯得不盡如人意了,畢竟生在清平時期,能活得下去,誰還願意當兵?讓家中丁口承擔危險的軍役?軍戶思想觀念的轉變還是次因,主要的還是容易滋生貪腐問題,各地軍戶分散在郡縣這些底層行政地點內,又不受地方官府的監督,隻受輔軍將校的管理,這樣極容易滋生腐敗,淚如明朝自英宗之後,衛所製度就逐漸開始衰敗,各級朝廷命官占奪屯田,任意役使衛所軍士,很多軍士甚至被迫為權貴種地,淪為佃戶。這就讓軍士們的生活愈發艱難甚至無以為繼,軍士們病無醫藥,死無棺斂,致使軍士逃亡量越來越大,而軍官則引以為利,以貪汙缺額月糧。如此一個惡性循環下來,軍官唯利,兵無戰心,導致整個明末中後期軍隊的戰鬥力下降到了令人不敢想象的程度!文遠經常能從一些資料中讀到,幾十個倭寇或者後金騎兵就敢追殺數百上千的官軍,所以後來戚繼光抗倭就堅決不用舊軍,而是不惜耗費錢糧功夫招募從沒有當過兵的百姓重新訓練成軍。
文遠可不想日後自己的軍隊也像大明後期的官軍,讓中原百姓在滿清的鐵蹄下遭受見他蹂躪,如果那樣,他張遼縱然平定了這亂世,也會成為曆史的罪人,一輩子不得安心!
所以究竟如何消除軍戶製度的弊端,一直是文遠所追尋的。而在沒有具體解決的辦法之前,文遠覺得首先還是不能擴充太龐大的軍籍。
如今文遠麾下已經有了冀、並、青、幽、徐、司隸六州之地,再加上不久後吞並的豫兗二州之地,以及淮泗一代揚州的一部分,東漢十三州,文遠已經實實在在據有了三分之二!八個州、數十個郡,七八百個城池縣邑,加上渡口、關隘,分置有戰輔兵近百萬人!近百萬人是什麼概念?
一百萬戶軍戶,光是朝廷授予開出來的公田就有三萬頃,三千萬斛,足夠百萬大軍吃用一年,咩年還能剩下千兒八百萬斛的,三萬頃以一軍戶家中丁口無人計算,這就是五百萬人身上背有軍籍,八州合計才有一千餘萬人口,五個人裏麵至少有兩個是軍戶子弟。這個比例已經相當高了,長久下去,對朝廷的賦稅收入也會產生相當的不利!
所以文遠決定,輔兵保持七十萬的基數已經足夠了,此次新占領的豫州兗州,將不像以往那樣繼續在本地招募民戶編入軍籍,而是從冀州、青州、河南、河內這些地方抽調輔兵充實道豫兗二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