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一步一步來(1 / 2)

關中、西涼的局勢自桓靈以來就一直是最亂的,羌人、地方豪強時不時的反叛、降順,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幾十上百股,朝廷也無可奈何,隻能采取懷柔政策安撫。

本來董卓掌權時,好容易算是整合了關中、涼州的割據勢力,實現了表麵上的統一,不過好景不長,董卓不久被殺,麾下的各部軍馬又陷入分裂割據當中,李傕、郭汜沒有能力控製這些董卓的老部下,同樣也隻能懷柔安撫,但是彼此間免不了時不時的摩擦出一點火星。甚至相互攻伐吞並。

等到了文遠接回天子,主掌朝政的時候,關中地區依然割據著十幾路諸侯,這其中最大的當屬征西將軍韓遂,他占據著金城、武威一帶的大片涼州區域,麾下兵馬數萬,實力雄厚。

除了韓遂,其次便是馬騰,他出身簪纓世家,是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本來響應朝廷征召加入軍隊平叛,後來機緣巧合之下反倒和反叛專業戶韓遂結成一黨,如今擁兵數萬,占據長安周邊的扶風槐裏一帶,也算是雄霸一方。

本來這兩支兵馬就是關中數一數二的大勢力,馬騰和韓遂又結為了異姓兄弟,兩家幾乎合為了一家,更是無人能擋,儼然成為關中諸路軍閥之中的領袖,引得周邊的小勢力不得不依附投靠。

除此二人以外,馮翎、扶風、安定、北地諸郡還有梁興、馬玩、楊秋、候選、程銀、成宜、張橫、李堪等各擁數千家,兵馬數千眾的十餘股小股勢力,弘農、河東附近也盤踞著段煨、王承、王時等這些雖然名義上歸屬朝廷,實際上卻並不受文遠統屬的勢力,同樣令人撓頭。

這一片區域,簡而言之,就是韓遂馬騰獨大,小勢力多如牛毛,而且關鍵的問題就是,文遠此前手上有關關中一帶的情報太少,連這些小股勢力,文遠都還搞不清楚哪些是敵是友!

情報不齊,這便是賈詡反對文遠貿然西征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賈詡還認為這些勢力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並非是單靠強大的軍事壓力就能掃平的,或者說采用其他不動刀兵的方式,也許能收到出兵征討都達不到的功效!

聽了賈詡的話,文遠不禁陷入了沉思,也許確實是自己太急功近利了,總想著能一舉平定雍涼,而沒有想到單純的軍事行動並不一定完全奏效。

賈詡的分析很有說服力,長安久未臣服朝廷,地方百姓隻受地方勢力的控製。如果這個時候貿然大軍征討,關中勢力必然會大舉征發百姓相抗,如此即便文遠戰勝了關中聯軍,徒損兵力不說,打下來的也是一個殘破不堪的關中,非但得不到多大的好處,反倒還增添了一個大大的累贅,甩都甩不掉!

而且關中民風彪悍,性情桀驁,當年大秦就是憑借關中驍銳橫掃六合,蕩平八荒。文遠貿然攻打,關中丁口必然諸多死傷,到時候若是因此懷恨,不時降而複叛,那樣就傷腦筋了,沒有個三五十年絕對別想撫平戰爭給關中百姓帶來的創傷!這些顯然和文遠一向注重休養民生的意願是相悖的!

沉吟半晌,文遠抬頭向賈詡問道:“那依先生的意思呢?”

賈詡道:“主公,依老朽與公與先生算計,一舉平定關中匪患的可能性並不高,與其此時派兵征討,不如先打探清楚關中聯軍動向,徐徐圖之,了解他們意圖,軍事上保有一定的壓力,計略上卻以分化瓦解之策為先。”

“徐徐圖之,那太史慈將軍身陷潼關,就不去救應了嗎?”小將魏延這時候沉不住氣出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