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閻將軍願意,那遼便勉為其難了,將軍雖少年困苦,卻不削其誌,發奮圖存……就送你表字子昂吧,願將軍能以此自勉……”
“子昂……閻子昂……好字啊……”閻柔低頭喃喃自語,半晌才醒過神來,激動的拜伏於文遠腳下,道:“多謝大將軍賜字!”
草原上的漢子最是直爽,文遠熱情親切,一場賜字的小插曲,頓時和閻柔拉近了不少關係,閻柔起身之後主動的給文遠介紹鮮於輔、鮮於銀、齊周等劉虞的舊部,還有遼東烏桓峭王蘇仆延。
值得一提的是,少數民族烏桓部,在幽州也是不可小覷的勢力。
烏丸也叫烏桓,本是東胡的一支,西漢初,東胡被冒頓擊敗,其中的一支逃至烏桓山,因此而得名。
漢武帝時,霍去病擊敗匈奴,遷烏丸與幽州,為漢庭偵測匈奴動靜,始置護烏丸校尉,監領烏丸,使其不得與匈奴通。
此後,烏丸陸續有部族內遷,原居地被興起的鮮卑占據,少數留居塞外的經常幫助鮮卑、南匈奴侵掠邊境,塞內的則幫助漢庭抗擊鮮卑、匈奴。
東漢中後期,各地烏桓由於戰爭遷徙和民族融合成分越來越複雜,這時的烏桓中融入了大量的匈奴人、鮮卑人、漢人、林胡、羯等多種成份,人口空前增加,地域分布也越向華北和塞外西部發展,他們此時各自為政,各自為戰,不相屬統,在前進的道路上分道揚鑣、各自發展。漢靈帝時上穀烏桓大人難樓之部有眾九千餘落,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之部有五千餘落,皆自稱王、遼東烏桓大人蘇仆延有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桓大人烏延有眾八百餘落、亦自稱汗魯王,這些大人“並勇健而多計策”以上四郡烏桓再加上漁陽烏桓即是所謂的“幽州烏桓”。他們當中以遼西烏桓最強盛,遼東、右北平二郡烏桓常奉之為盟主,如今名義上號令幽州烏桓的便是遼西烏桓大王蹋頓。
蹋頓,是前任烏桓大人丘力居的侄子,丘力居死後,因其子樓班年幼,便由侄子蹋頓即位。蹋頓素有勇略,即位之後便以武力統一了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丸,若是估算此時遷居幽州關塞內的烏丸丁口,差不多有二十多萬人,要知道少數民族成年丁口人人皆兵,數萬精騎據合在一起可是一股令人恐懼的部隊。
遼東烏桓大人蘇仆延雖然實力不及蹋頓,不過此次出兵也帶來七千餘輕騎,和反抗軍勢力加在一起,合共三萬餘人,反抗軍正是有了這支精銳輕騎助陣,才成為公孫瓚的心腹大患的。
“蘇仆延見過漢大將軍!”見了傳說中統管著中原至高軍事力量的大將軍,蘇仆延不敢怠慢,單手撫胸,躬身一禮。初次見麵,文遠總感覺蘇仆延對自己特別的親近,徐庶在他耳邊低語了兩句,他才明白其中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