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無雙趙雲(下)(2 / 2)

當初為了招攬他,文遠可謂是煞費苦心,趙雲家中老母臥病,文遠悉心照應,還讓樊氏去為他老母操持起居直至病逝。這份情誼,趙雲深深銘刻在心。趙雲初從軍時,為了讓趙雲盡快在在一群精兵悍將中建立威信,特意組織了槍法、弓術兩場大比,那兩次大比趙雲出盡風頭,雖然比張頜的資曆稍淺,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主公的器重關心,假以時日,趙雲必是文遠麾下第一得力的將軍。

這也是文遠想要做的,身為穿越過來素來喜歡三國的文遠,心中最遺憾的莫過於曆史上趙雲的命運,漢末三國,世家大族橫行,在政治上享有極大的權利,袁紹能成為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官不算最高,兵不算最廣,四世三公的身份才是主因。而趙雲不得重用,最大的原因便是出身布衣。

而這個時代,曹操對門閥出身最不感冒,他手下除了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龐德是降將,卻都能在他手中委以重任。

劉備雖有皇叔的招牌,不過早期無人可用,自然也講究不了門第,但是諸葛亮一到,助劉備開疆拓土的同時,門第觀念又不可避免的再次興起。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製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孔明為了平衡劉備拉攏麾下越來越龐大的文武集團,不得不犧牲一些勢力弱小的寒門將吏。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領銜之人赫然是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就因為馬孟起世代公侯,簪纓出身。其下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趙雲是政治鬥爭失敗者。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隻有趙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誌,堂堂正正,劉備隻得大喜從之。隻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盡了。

沒有野心,不懂得培養自己的勢力,沒有自己的親信家將,在那亂世之中,廣張羽翼是何等重要得。關張自成一黨,家將眾多,如關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候,投劉備時又是帶者全部家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親信當然不少。獨有趙雲……向來是單槍匹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輕了。

而且趙雲為官清廉,清官自然就沒錢籠絡家將,得戰功,孔明幾次欲大賞趙雲,趙雲不受或分賞諸軍,如此特立獨行自然會為那些貪官所忌。

第三個原因便是趙雲時運不濟,投劉備時,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期,根本無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劉備都是是寄人籬下,因此趙雲屢屢充當警衛長的角色。等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已經是十數年後了,誰都習慣了趙雲警衛長這一職位,因沒有統兵經驗,蜀漢又將領眾多,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一直到蜀漢後期,諸葛亮實在無將可用了,才派趙雲為主將上陣。那時的趙雲,已經是滿頭白發了……

趙雲犯了為官的幾大禁忌,又時運不濟,因而才會一生蹉跎,無法建立赫赫功勳,隻在老羅筆下藝術加工一番。不過趙雲的品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品性謙遜,冷靜又極富膽氣,善內政,打仗又敢身先士卒,為軍中表率,最難得的是,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而是分與諸軍。

具備如此多成為優秀統率的天分,若是趙雲一開始就定位在統帥的位置上,他所立下的功勳未必就不及其他頂尖的統兵將軍。

文遠既然涉足到這個時代,接觸到趙雲,就已經暗下決心改變趙雲的命運,改變後世人心中對這個最完美武將際遇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