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公孫瓚可不是隨便就能捏的軟柿子,此時他雄踞幽州六郡,手握冀州河間、上黨、青州平原三郡,九郡之地,有精騎上萬,帶甲十餘萬人。這樣一支雄兵,豈是說打敗就能打敗的?文遠依稀記得前世公孫瓚雖然屢敗於袁紹與鮮卑、烏桓的聯軍,卻一直堅持了數年才在易京城樓上殺妻棄子、引火自焚,文遠這個時候把用來屯田守衛的輔兵陷進去,自忖實在是不智之舉。
這便是文遠一直推脫著不肯見劉和的主要原因。
當然攻打公孫瓚是文遠心中早就想好了的一步棋,雖然眼下不去,但是表明一下立場還是可以的。
隻見文遠沉吟一番道:“劉兄所求,既是家仇,又是公義,這個忙我當然是要幫的,隻是我大軍剛剛征討並州未歸,尚在河內、上黨之地,且士卒路途勞頓,還需養息一陣。這樣吧,我送予劉兄三千兵馬,助公子前去與閻柔、鮮於輔等人會師,待我大軍少歇,再前去助劉兄一臂之力。”
“如此,劉和多謝將軍大義!”沒有得到文遠立即出兵響應的答複,劉和雖有些心有不甘,但是想想張遼的理由也是實打實的,況且張遼好呆還給了自己三千兵馬,這和袁紹、袁術二人扣留自己的卑劣行徑高下何止雲泥?
帶著些許安慰,劉和領著文遠撥給他的三千兵馬返回幽州,文遠也立即加強了與公孫瓚地盤接壤郡縣的守備,命呂蒙領三千兵駐安平,魏延領三千兵駐中山,陳武領三千兵駐清河,各把守住住沿途要道,嚴加戒備。
吩咐完軍務上的部署,文遠立即又寫了一封書信,令人送給此時的徐州牧劉備,以及壽春的袁術等人。
送兵馬給劉和,這一舉動已經表明了文遠和公孫瓚的關係走向了敵對。要知道兩者之間之前還是同盟關係,昔日館陶會盟時,公孫瓚、袁術、陶謙、劉備等人都還是彼此交好的盟友,這個時候文遠撕破臉,當然有必要向曾經的盟友們解釋一下原因。
文遠這封信當然的扛著大義砸過去的,信中言公孫瓚誅殺國親,欲代漢自立,遼不齒於公孫如此人神共憤的行進,雖有同盟之誼,卻也不得已與之割袍斷義,劃清界限,還請袁術和劉備能夠諒解自己的苦心雲雲。
對於文遠這篇冠冕堂皇的書信,袁術嗤之以鼻,看了一遍之後甩手扔了出去,此時的他正處在一片懊悔嫉恨之中,南麵,被他放出去的江東猛虎孫策可謂是順風順水。
出兵伊始,孫策隻有袁術歸還的部眾一千餘人,但是由於孫策超卓的人格魅力,先後得周瑜、朱治、呂範等人相助,兵至曆陽時,已經聚起了五六千軍,立即進攻劉繇部將樊能、張英拒守的橫江、當利二處長江渡口。樊能、張英敗走,孫策隨即東度長江,攻下牛渚山,劉繇軍營,盡得其糧穀、兵器等輜重。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以劉繇為盟主,孫策攻破薛禮、笮融,、一路連克湖熟、江乘等地,直搗劉繇占據的吳郡曲阿。劉繇出戰大敗,退至丹徒。孫策率軍進入曲阿,安撫諸縣,曉喻百姓,凡劉繇部下歸降者,一概不問罪,百姓樂從軍者,家中免除賦役,旬日之間,收兵二萬人,馬千餘匹。於是孫策得據丹陽郡和吳郡,威鎮江東之地。
本來孫策如此強勢出乎袁術所料倒也罷了,北麵劉備的好運氣更是令袁術眼紅不已。
陳留一戰,袁術被曹操打得心驚膽戰,對兗州自然是不敢多存幻想的,不過退據淮泗之地之後,袁術就一直把徐州當成自己的禁臠之地,派出大將紀靈不時對徐州蠶食攻擊。可是陶謙死後,竟然將他眼紅的徐州牧之位讓給了劉備,這讓袁術嫉妒不已,加上北麵冀州張遼的發展令他感受到極大的壓力,此時的袁術更迫切的想要出兵攻打徐州,擴充自己的領地。至於文遠和公孫瓚關係鬧僵,他哪裏有功夫操那份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