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初平四年三月,自一月文遠與十三路諸侯館陶會盟不久,文遠領十六萬大軍征討袁紹,令青州刺史田楷、平原相劉備、孔融為先鋒,領兵兩萬攻館陶,驍騎校尉趙雲,上黨太守郝昭、常山相孫瑾、中山相竇能領兵三萬攻館陶,文遠自領大軍十萬攻元城。其餘人馬往來救應。
不過由於河北天氣寒冷,大軍作戰艱難,加上袁紹緊守城池,並不出戰,各路軍馬隻得各在所要攻打的城下紮營屯駐,坐等天氣轉暖廝殺,並沒有立即展開進攻。
進入二月,各路軍馬出營搦戰,百般挑戰辱罵,袁紹嚴令守軍閉門不出。聯軍大舉攻城數日不克,死傷萬餘眾。不得已,文遠隻得下令停止進攻。
如此對峙數十日,直到三月,文遠心中開始煩躁起來,一來袁術大敗的消息已經傳遍整個聯軍各部,二來久攻不克,聯軍士氣難免的出現了一絲低落,一些不和諧的暗流正在聯軍內部悄然滋生。
再有就是隨著三個月的時間過去,文遠手頭的糧草不多了……
此時的文遠已經深刻體會到有時候人多未必是一件好事情啊!
此次出兵,文遠共召集了各路軍馬十六萬人,十六萬人人吃馬嚼,日費糧草上萬斛,雖然各路聯軍都自備了一部分糧草,不過這年頭誰手上的糧草都不多,根本不夠支用長久。
尤其是青州黃巾來的八萬多黃巾兵,青州鬧旱災,這些青州兵本來就沒有多少存糧,能撐著吃到館陶已經是燒高香了。來到館陶之後,一應糧草軍械都由文遠來供應。
有八萬黃巾兵帶頭,其他各路諸侯自然也不會做冤大頭,跟在後麵蹭吃蹭喝,文遠既然收容了八萬黃巾兵,又怎麼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
所以不出三個月,文遠本來就不多的糧草就更加抓襟見肘了……
“甄儼,此次去幽州買糧,一定要籌措到足夠的糧草,我命周倉領五千兵馬隨你前去,我巨鹿十餘萬大軍的糧草就一切拜托你了!”帳中,文遠細心叮嚀著甄儼。
那日設酒招待各路英雄,文遠想到了以酒換糧食的計劃,經過和甄儼及眾謀士商議,眾人一致認為這是個可行的計劃。尤其是甄儼表示願意全力籌劃,這不,才幾天時間,他就已經將計劃方案做好了。
此次以酒換糧食的目的地,甄儼選定在幽州。屬於幽州牧劉虞的治下。
劉虞字伯安,東海恭王劉強之後,漢室宗親、漢末名臣,187年前中山相張純,泰山太守張舉叛亂,朝廷以劉虞為幽州牧,從此在幽州長期駐守,有很高的威信。
劉虞追求寬政,發展經濟,安撫百姓,主張以以懷柔政策對待少數民族,而下屬公孫瓚主張武力解決,二人出現矛盾。後矛盾激化,劉虞率兵進攻公孫瓚,失敗後被殺。
劉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 與當時東漢官僚窮奢極欲的腐朽作風截然不同,因此對幽州風氣的改變起了很大作用,“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在後漢末年具有很罕見的人格魅力,深受百姓、士人愛戴。劉虞在任期間“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穀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重點發展農業、養蠶業,利用上穀郡與匈奴、扶餘、鮮卑等民族進行邊境貿易,開采漁陽郡豐富的鹽、鐵資源,按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自我挖潛,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