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可惜的是,此人在演義和曆史上出現的極少,文遠也僅僅記得此人是關中人士,隻有這麼一點線索,文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找得到。
至於其他這個時期的三國名人,如呂蒙,甘寧,典韋,徐庶,陳武,太史慈等人,文遠也列了一張名單令王力下去尋找,以前手上情報力量有限,文遠也隻能悶頭發展自己的硬件力量,如今有了條件,文遠如何能放過這些響當當的三國狠角?
隻不過,文遠終究隻是一個常人,穿越時又沒帶上筆記本電腦,這些三國名臣良將的家世,籍貫文遠記下來的實在太少,文遠也隻能將這些人的大致情況交給王力,並不奢望王力一定能給找到。
送走王力,文遠開始一個人獨自思考,他的目光在那些紙條上來回巡弋,開始計算著下一步的動向。
上黨方麵,於夫羅隻有萬餘人馬,憑借著自己駐紮在當地三萬軍士,打敗他應該隻是時間上的問題,至於冀州,文遠肯定是要最先拿下的,隻有掌握了冀州有著數百萬口的膏腴之地,文遠才能施展抱負,縱橫三國。
所以仔細整理過腦海中的思緒,文遠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時間排在最後的那張紙條之上。
192年那場最激烈,決定著北方霸主歸屬的公孫瓚與袁紹的磐河之戰!
事實上不僅是文遠,幾乎中原的各個勢力都將目光投在了這片戰場之上!
此戰,公孫瓚來勢洶洶,攜大勝青州黃巾之勢,揮軍數萬大舉進攻袁紹,大有一舉吞並冀州之勢,冀州許多郡縣皆聞風而動,紛紛響應,甚至還包括和文遠暗通款曲的中山,常山兩郡。
說來也是,公孫瓚兵不過三萬,對抗十倍於己的黃巾賊眾,兩戰兩捷,斬首生俘十數萬,丹水為之變色,名聲大噪,兵鋒之盛,何人敢當?
此外,公孫瓚還大肆分封麾下將帥為官,已經絲毫不把朝廷放在麵子上。
袁紹將渤海太守之位讓與其弟公孫範,公孫範旋即領渤海兵相助兄長,使得公孫瓚氣焰更加囂張,如今,公孫瓚據幽冀兩地兵馬七萬餘人攻打袁紹,在這種情況下,恐怕此時除了文遠之外,所有人都會以為,公孫瓚此戰必勝,袁紹必亡!
隻有文遠大致清楚,此戰麴義大顯神威,公孫瓚連戰連敗,最終兵敗退回幽州,從此再不能踏足冀州半步!
所以,相比於冀州其他郡縣,文遠並不打算過早的表明立場,他在等待著一個契機,等待著一個一擊致命的機會,爭取一次將袁紹勢力在冀州的版圖中抹掉!
在初平二年即將結束的時刻,文遠滿心期待著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戰爭盡快打響!到那時,他要讓所有人看到,一個令人震驚的巨鹿,一個縱橫漢末的張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