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則屬於討董的關東陣營,若從他轄地上長途跋涉,轉運補給,必定會遭到他奮力的阻擊,無異於自陷死地!
至於張燕更不必說,這一勢力盤踞太行山脈,轄下百萬眾,擁兵十萬餘,冀並二州都是他的活動範圍,何況最近常山、中山各郡隱隱有倒向巨鹿的趨勢,恐怕張燕對文遠也不會怎麼客氣。
所以大軍若從此地通過,必定死無葬身之地!
第二條路則是文從沿太行山南下,過趙郡,入河內,迂回至上黨南側攻打高都、泫氏、陽阿三地,本來這條路最是平坦,極其適合行軍,也沒有怎麼繞路可以直接攻擊屯駐在三地的於夫羅軍。
可前行路上必然要經過袁紹和於毒等部黑山賊的地盤,且不說袁紹會不會動手,就說此時於毒他們正在劫掠魏郡、東郡各地,若聽聞老家有大批官軍經過,必然引兵回救,到時候便是不與文遠交戰,放任大軍過去,到時隻要切斷糧道,文遠總有通天之能也不能挽回戰敗之局!
這兩條路都不能選,文遠隻能退選擇最穩妥卻也可能是最糟糕的一路路線行軍。
過趙郡,打破壺關,從此翻過太行山之後直接向於夫羅進擊!
之所以說是最穩妥,因為趙郡與巨鹿接壤,從巨鹿到壺關,前後不過三百餘裏,糧草輜重補充方便,不容易被人截擊。(沒辦法,太難,四周太多敵我交錯的勢力。)
而隻要打破壺關,文遠以此為突破口進入並州境地,以壺關為據點,南下就勢討伐於夫羅,北上可攻打親董卓的耿祉軍隊,到那時,文遠完全可以掌握戰場上的先機。
不過這條路雖然困難不多,但唯一的一個困難卻很有可能是致命的!
那就是壺關!自古以來天下有名的雄關之一!
壺關,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壺關縣,屬上黨郡,北有百穀山(今名老頂山),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中間空斷,山形似壺,且以壺口為關,而得名壺關,三國時期曹操從此北上太行,留下了"羊腸板詰屈,車輪為之摧……"的千古悲吟,由此可知壺關的險峻,是橫貫太行山的要道之一。
根據此前細作的探知,此地有耿祉守兵一千人,雖然人少,奈何把手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下雄關,文遠雖然數倍於守兵,對於能否打破壺關也是心裏沒底。
所以一路之上,文遠就不聽的向郭嘉和田豐問計。
然而未實地看過,二位軍師也無計可出,文遠也隻能耐著性子,領大軍向壺關行進。
兵行數日,地勢漸漸高峻,道路也崎嶇難行,饒是巨鹿軍長於行軍,一日下來,也不過能走上二十裏,如此深入太行山脈數十裏之後,終於在出兵第三日,大軍趕上了一路搭橋開路的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