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斟酌了一番言辭道:“子惠先生交遊廣闊,認識的名士儒生必然不少,如今我巨鹿百姓安逸,糧食豐足,然飽暖則思淫欲,我恐百姓懈怠,想請子惠先生在我巨鹿辦一所書院,教諭士民,知書明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文遠知道沒有文化是多麼可怕,隻有知識的力量,才能推動一個民族不斷走向前進,所以從立下根基,就已經謀劃著辦一所學校。不過當時在下曲陽錢糧緊蹙,連吃飯問題都差點解決不了,文遠勉強隻能先教一部分軍官讀書識字,直到如今坐擁一郡,而且手上有錢有糧。
這個年代,讀書向來隻是少數人的權利,豪門世族家中藏書萬卷,使得不少寒門子弟不得不依附於豪門大族,平民百姓連一日兩餐都不得溫飽,更不要說讀書識字,通經明義了。
而文遠的目標,就是讓治下百姓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權利,所以才有了之前的無極之行,將造紙術交給甄家推廣。
漢代是一個簡、帛、紙並用的時代。簡牘雖取材便利,但過於笨重;一片簡牘大約有一、兩尺長,約可刻寫三、四十個字,少的就隻能刻寫八、九個字,相傳秦始皇一天閱讀的奏章重量達到一百二十斤!此外古時候有個學富五車的典故,說惠施這人會很多方術,他寫的著作夠裝五車!一個人寫出的著作就有五車,那他一生看過的書簡又該有多少?
絹帛滑而不洇,倒是是上佳的書寫材料,不過價格實在昂貴,據說當時一共要七百二十斤的大米,才能換到一匹白絹,一般人根本買不起,所以民間仍用簡牘。
如今,文遠已經將宣紙的製作工藝交到甄儼手上,為的就是讓紙張通過甄家的生產能力和銷售渠道,迅速的在市麵上推廣!
有了輕便易攜,並且價格便宜的紙張,就有更多的人能夠學習文化!而造紙術還僅僅是文遠計劃中的第一步,文遠最終的目的就是將是世家豪族和平民百姓之間存在的巨大溝壑填平!讓泱泱華夏更多優秀的寒門子弟去衝破豪門世家權力上的壟斷地位!
文遠的真實目的,並沒有跟世家出身的劉惠明說,不過開辦書院,宣揚教化,對劉惠來說也是功德無量,他二話沒說便喜滋滋的答應下來,而主公能如此重視文教,也讓劉惠不由欽佩文遠的長遠目光。
送走劉惠,文遠便將自己關在書房之中,一連三日不曾外出,直到第四日,才拿著厚厚一摞寫滿密密麻麻文字的絹帛將張馭喚到堂中。
“今有一件機密大事,需要你來主持。”
張馭見文遠說的謹慎,忙麵容一肅:“少爺盡管吩咐!”
“你即日秘密抽調可靠工匠,如此這般……限期半年之內,必須給我搞出名堂!”
張馭恭聲接過絹帛,應道:“小的遵命,一定不讓少爺久等!”
文遠又交代張馭一些需要注意的東西,後者唯唯諾諾,轉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