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見力氣壓不過文遠,頗為驚異,文遠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角力,方才還緊張的心已經稍稍舒緩。
此時二人再次相遇,雙戟交錯在一起酣戰!呂布方天戟勢大力沉,舞動起來虎虎生風,文遠也不遑多讓,青龍戟如青龍出海,氣勢非凡。
文遠雖不及呂布力大,借著腳下之物卻更能使出力來,和呂布在伯仲之間,而且有腳下之物撐持,他的動作顯然更靈活,長戟汝長蛇吐信,令呂布也不得不心存忌憚。
二人你來我往三十餘合,不分勝敗,如此好一番廝殺,兩軍將士此時已經看癡了!早已經忘了呐喊助陣!一幹眾將也是個個目瞪口呆!
呂布越打越驚怒,心忖此子半年不見,何以武藝能突飛猛進至這般?自己平日自負天下無敵,沒想到就這麼一個二十出頭的毛頭小子,自己居然三十合還拿不下來!如此下去,豈非要在這天下英雄麵前丟盡顏麵!
一想到這,呂布麵紅如豬肝,方天戟更大開大闔,揮舞間風雷聲隱現!
文遠也是使出了平生所學,自踏入這個空間以來,文遠一直不輟苦練,因為他知道,自從自己決定不重複張遼的軌跡,並植根於河北,他就已經知道,若想在這個武力稱尊的世界生存,就必須踏過自己一流武將的門檻,躋身超一流武將之列!而若要天下揚名,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呂布一戰!因此早在半年之前,文遠就為了今天時刻準備著,虎牢關一戰的激烈常常令他從睡夢中醒來。
隻可惜呂布天生神力,文遠自知即便自己如何努力,短時間內能提升的武力也很有限,公平一戰,自己至多二十合就會落敗,而要想扭轉頹勢,就必須考慮實力以外的因素,這樣馬鐙就成了文遠的首選。
馬鐙這東西,史說不一,有說是南北朝時期才正式出現在軍隊中,就是由鮮卑人傳入中原,還有資料稱,馬鐙在公元一二世紀就被北方遊牧民族使用了,不過有一點大概是所有人公認的,雖然三國時沒有雙馬鐙,單邊馬鐙在兩漢時確實被應用了,隻不過這是還隻是將之當成上下馬的工具,作戰時基本無用,隻能靠腰腿的力量夾緊馬腹。
而文遠此時所用的卻是雙邊馬鐙,前世的他雖然隻騎過一次馬,但馬鐙的原理卻懂,前之日便讓營中工匠秘密打造了一副,果然,使用了馬鐙之後,戰馬更容易駕馭,使人與馬連接為一體,使騎在馬背上的人解放了雙手,文遠不僅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騎且射,也可以在馬背上左右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的動作。在此之前,文遠騎在馬背上飛馳射箭時,必須減速或者下馬拉弓射箭;交戰雙方在馬背上的格鬥中,也不能竭盡全力大幅度擺動,否則會失去平衡而落馬。
所以雙邊馬鐙,使文遠的戰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