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華夏軍和清廷同時表達震驚的時候,南京的內訌又一次升級,先是北王想殺翼王,然後是翼王反過來殺死北王,最後翼王又被南京的殘餘勢力所排擠,隻能啟動所謂的西征,帶著二十萬主力退回廣西。
一度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落到低穀,給很多造反者們心裏留下陰影,如果華夏盟內部也出現類似內訌,比如混元宗和三元觀之前發生內鬥,那麼現在的大好局麵就很有可能就此失去。
事後,李仙和玄正聯合發聲,要求太平軍不要對自己內部人員采取過於慘烈的手段,呼籲盟友們緊密團結起來,又頻頻一起在公開場合出麵,強調兩大勢力間的傳統友誼,總算打掉了一些憂慮。
太平天國出現內訌後,實力大損,讓原來處於劣勢的湘軍看到機會拚命反撲,在安徽和江西等地搶回好多地方過去。
清廷對此局麵欣喜若狂,覺得大清中興的局麵就要到來。
不過,華夏軍之後就以支援盟友的名義大肆出兵,特別是混元宗和三元觀,從銅陵和蕪湖一直打到九江,兵鋒直指湖南的湘軍老窩,不僅將失去的地盤全部收複,還從湘軍手中奪下大量地盤。
事後,華夏軍就將奪占的地方收為己有,絲毫沒有還給太平天國的意圖,使得太平軍高層很不高興。
隻是,到了這時候,太平軍的實力嚴重縮水,更重要的是底層士兵和軍官的戰心幾乎到了穀底,太平軍就是想武力奪回地盤,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之後,在1853年,華夏盟終於誓師北伐,從揚州出兵,一直往北方打去。
其實,如果沒有太平軍那些破事,李仙在1852年就想出兵北上的;如果沒有英法聯軍的事情,估計1851年就往被進攻了。
這時候,華夏軍的兵力已經變得異常雄厚,光是李仙的混元宗部就有二十萬正規軍,三元觀也有十萬兵力,太平軍以外的其他盟友聯合起來,也有十萬以上的兵力,用以討伐清廷是綽綽有餘的。
李仙親自擔任北伐軍的統帥,率領混元宗十萬兵馬和聯盟軍隊的十萬兵馬,總共二十萬兵力,從揚州出發,順著運河一路北上,以不可阻擋之勢步步推進。
清廷手裏此時隻有僧格林沁手下的蒙古兵和湘軍可堪一戰,但是遇到二十萬火器軍隊就有些螳臂當車了,就是異人殿全力支援,派來當初在福建給李仙部造成多次困擾的騎兵隊伍,還有大量武者部隊,也沒法擊敗或阻滯李仙率領的北伐軍。
到了最後,北伐軍一直推進到北京城外,又有海軍從渤海登陸到天津,把整個北京城都圍困了起來。
經過三個月的圍困後,清廷終於投降,統治中國兩百年的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
清廷宣布退位後,華夏盟自然接過京城的防務,接手北方的廣大地區,並向天下宣布華夏國的成立。
歐洲諸國對華夏國的建立心有不甘,覺得這不符合歐洲諸國在亞洲的利益,但是此時的華夏盟已經非常強大,單以陸軍實力而言,就是光靠李仙的混元宗係就有實力單挑英國的全部陸軍。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諸國隻能屈服,派使節祝賀華夏國的成立,商討一係列的合作事宜等等。
不過,華夏國成立後,內外矛盾還是很多的。
別的不說,華夏國的主體華夏盟是北方和南方的大量武學門派聯合起來成立,實力有大小強弱之分,但實際上互不統屬,就是混元宗實力最強,也沒有對其他門派直接命令的權力。
除此之外,清廷在中國大地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還有十三異人建立的異人殿雖然經受很多損失,但依然相當強大,隻是看到在主世界事不可為,就退守自己的洞天福地,還用特殊方法封鎖空間,讓外部的人很難找到或進入福地而已。
明朝滅亡後,中原的各大門派就用過這一招,苦苦扛過兩百年後才好不容易翻身,這次就輪到異人殿采用這種方法了。
另外,現在主掌天下的混元宗率領的華夏盟,但是太平天國一直遊離在華夏盟體係之外,自成一個勢力。
雖說經過幾次慘烈的內訌後,太平天國實力大損,但依然占領著廣闊的地域,不管是其軍事實力還是統屬的百姓數量,都僅次於混元宗和三元觀之下,實為天下第三大勢力。
如果華夏盟過於強硬地要求太平天國聽從華夏盟的調配,就有可能引發一場內戰,其慘烈程度恐怕不比北伐清廷的戰爭差。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華夏盟隻好推出以各大門派主導的聯省自治政策。
這種聯省自治模式,就是以起兵討伐清廷的各大門派為骨幹,按照目前實際控製的區域,劃分統治範圍,進行自治,建立適當的法規和行政機構。
這種執政方式,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當前美國的製度,各個省享受相當大的自由,還能自己保有一定數量的軍隊,隻是需要在外國入侵等重大事情發生時,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出兵保衛主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