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數據的另一種表達
數字藝術
作者:裴燕
“你就是一砣數據。”這是大數據時代的名言。一切新的應用都在不遺餘力地獲取用戶的各種信息,期待通過分析這些數據獲得快人一步的商機,數據成為了互聯網經濟中又一個掘金的寶藏,正成為商業社會中的最強有力和終極武器,也在印證17年前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所預言的:“計算不再隻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
在各種商業應用之外,數據本身是否承載著其他更為深刻的意義?感覺敏銳的藝術家把他們的思考、創意和數據結合起來,向我們展示了數據的另一種麵貌。
綜合了科技與藝術的數據可視化是大數據時代中一個教學和研發的熱點,它借助於圖形、動畫、視頻、程序等手段清晰有效地傳達數據背後所隱藏的意義,幫助人們洞察和理解真實世界的各種複雜問題。不同於以往從事數據可視化的都是純理工背景的人,更多的藝術家和設計師正在進入這個領域。他們更具優勢的視覺表達能力有助於把數據結果呈現得更有意思或更容易解讀,讓人更好地理解數據。
數據的開放和獲得促使了一種“勸導式設計”的興起,當一件作品或設計如果能夠連接到越多的數據,就能更好地洞見問題。對於想改變世界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來說,數據本身具有的強大說服力賦予了他們更多的力量,使他們離自己期望的目標更近。在創新平台“交互北京”的年度主題活動“OUR A!R 我們的空氣”中,來自各種創意領域的怪咖、達人、藝術家、設計師和IT開發者、極客們一起,把英特爾中國物聯網研究院提供的空氣環境監測數據,轉化成裝置藝術作品、產品原型或手機應用,以充滿樂趣又不失警醒意義地把空氣汙染的問題呈現給觀眾,以喚起人們的自覺意識,共同拯救我們的空氣。
對數據的不同理解帶來的視覺效果千差萬別,但是好的數據可視化作品不隻是簡單地做出絢麗多彩的圖像,也要能很好地講述與數據有關的故事。韓國交互設計師Sey Min創作的數據可視化作品多以動態方式呈現,且有著極為絢麗的視覺效果,但數據可視化於她的意義更在於揭示數據與社會、城市和環境的聯係與故事。她在《數據構型》中設想的伸縮式住宅的每間公寓會隨著它每月所消耗的水、電和燃氣等能源的數量增減而改變麵積。節約了能源消耗會讓公寓麵積增加,而如果浪費則會使麵積減少。這樣會使居住其中的人們更加意識到能源的浪費問題。
無處不在的數據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一直是瑞士藝術家組合and-or關注的主題,他們用電子遊戲的方式來進行藝術創作和表達對於個人隱私與數據安全的思考,他們的作品《在衛星探測到你之前》和《潛水攻擊》都是把無形地充斥在我們周遭的數據和它們所帶來的影響以可見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麵前,並進而開啟一個有關數字化界限的討論。
網絡科技發展創造的通信交流比任何時代都更為便捷,我們每天在網絡裏忙於各種信息/數據的交流,隻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是否忽略了這些數據具有的深層情感力量?藝術家高宏偉和Martin Barner創作的《靈魂宇宙》向我們揭示這個一直隱藏的社交網絡,探尋我們的靈魂狀態在數據交互中的關係,從而重新從情感的角度認識我們的信息/數據時代。當現場觀眾自主選擇代表其情感靈魂狀態的“星團”被發射到“宇宙”中,也許就會遇見他/她的“靈魂伴侶”。
新媒體藝術家和設計師不斷創建出數據和觀眾(用戶)之間新的連接方式,當無形的數據經藝術家之手以一種更實質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麵前,它所蘊含的社會及人文意義也隨之浮現。即使是在數字化的生存中,數據也不應該隻是商業社會的掘金對象,它們也需要與人類的靈魂相觀照,構建新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