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公民的自我保健(1 / 2)

企業公民的自我保健

運營

作者:黨紅

謹以此文開篇,接下來我們本將以“經典案例+規則解讀”的方式持續關注關聯交易、公允價值、企業合並、收入確認等會計錯弊多發地帶,以提醒企業注重自我保健。

做“好企業”的前提首先是“做好”企業,即企業公民首先應成為經濟社會中有效運行和持續發展的健康細胞,然後才有能力持續善待利益相關者。存在於企業的職務欺詐,恰如孳生於人體內部的惡性腫瘤,—個企業如果不能很好地預防和發現職務欺詐,企業就會麵臨成本增加、財富減少繼而損害雇員、顧客、股東等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惡性循環。企業公民必須重視自我保健、預防職務欺詐。美國注冊欺詐檢查師協會(ACFE)最近發布的《2012年職務欺詐與濫用職權國民報告》對此再次敲響警鍾。

ACFE自2002年起每兩年發布一份《職務欺詐與濫用職權國民報告》。ACFE將“職務欺詐”定義為:“通過職務之便濫用或侵吞雇主公司的資源和財產以謀取個人私利的行為,”這一定義非常廣泛,從行為主體看,涵蓋了雇員、經理、董事等人所可能采取的一係列不當行為;從內容上看,公司職務欺詐可以簡單到直接盜竊公司財產,亦可複雜到財務報表欺詐。

ACFE2012年度報告包括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間來自全球近100個國家的1388起公司職務欺詐案例。報告估計各機構每年由於職務舞弊損失5%的收入,以2011年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這意味著全世界職務欺詐造成的損失合計超過3.5萬億美元。這是一個何等觸目驚心的數字!ACFE報告進一步將公司職務欺詐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濫用資產,包括盜取或挪用機構的資產,如竄改支票、費用報銷計謀、發票計謀等;二是腐敗,指員工利用其在公司交易中的影響而違背對雇主的義務以獲取私利,典型的例子包括回扣、投標操縱、隱藏供應商利益等;三是虛假財務報告,指在財務報告中故意錯報或遺漏重要信息,包括高估或低估資產/收入和隱瞞負債及費用等。其中濫用資產是最普遍的欺詐手段,占職務欺詐的90%左右;腐敗居中,占職務欺詐的30%左右;虛假財務報告占比最低,大概僅占職務欺詐案例的8%(因為有的案例不僅涉及一種類型的職務欺詐,故三者占比之和超過100%)。但是三種類型的職務欺詐所帶來的損失卻恰好相反,ACFE2012年度報告顯示,濫用資產、腐敗、虛假財務報告所致損失的中位數分別為$12萬、$25萬和$100萬。ACFE報告還特別關注了小企業的職務欺詐問題。竄改支票、偷竊和薪資舞弊是在小企業中更經常出現的職務欺詐行為,這與小企業內控的相對鬆弛,尤其是不相容職務常常由同一人擔任和缺少監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