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是中性的
編者的話
囿於當時生產力低下和人口規模龐大這兩大限製性因素,中國曆來有著悠久的重農抑商的文化傳統,類似“無商不奸”、“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之類的語境幾乎每天都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的使用到。
即便在當下,一旦有農產品價格飆升、藥品價格超高或者家電行業利潤下滑之類的新聞,則洶洶輿情便馬上拋出“中間環節暴利”之說,因而搞得各個行業的商貿流通業都過得提心吊膽的。
某種程度上,這還是缺乏市場經濟思維的表現。
任何一個市場都存在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價格發現。在足夠自由流動的市場中,很快就會形成買賣雙方的價格均衡,而之所以會有所謂暴利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價格的主要決定者(買賣雙方都有可能)形成了自身獨到的價值增值體係,換言之就是所謂的議價能力。在沃爾瑪出現僅僅十幾年之後,就有美國經濟學家感歎,美國的製造業在商業資本麵前失去了定價能力,一個在老牌製造商麵前轉動著鉛筆、心不在焉的沃爾瑪采購部的下單員,隨意簽下的一份巨額采購單就足以迫使任何一個製造商低頭。而說到底,這樣的一份“囂張”還是其強大的商業網絡出貨能力所帶來的。
所以,在時下國內討論商業問題的時候,保持必要的在法律框架內的中性意識,是非常有益的,這能讓我們認清楚事情的本質所在,就如同著名的美國黑幫小說《教父》中的那句家喻戶曉的名言——“It’s not person,It’s business。”(這與個人無關,這是生意)
之所以繞來繞去談這樣一個常識,是因為本期《首席財務官》雜誌的特別報道專門討論了三個一直以來看似一貫正確的上市公司的相關命題——現金分紅、股權分散和獨立董事。如果以純粹的中性視角來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有很多偉大的、為股東創造了巨大回報的上市公司從來不分紅;有很多偉大的、為股東創造了巨大回報的上市公司股權高度集中,存在一股獨大的問題;有很多偉大的、為股東創造了巨大回報的上市公司並不需要在董事會裏安插一堆所謂的名流作為獨立董事……
同理可知,投機也是中性的,熱錢也是中性的,它們隻不過是快速流動尋找增值機會的商業動力而已。
所以,在成熟資本市場裏,聰明的市場監管機構從不費心去考慮出台一堆形式化的製度來替市場進行審核進而做信用背書,而大多數時間隻盯著一件事情窮追猛打——信息披露,因為隻有這件事情才可以區分出上市公司的道德問題,然後對信息披露中存在問題者進行嚴厲處罰,必要的話會毫不客氣地動用法律手段趕盡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