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場外市場引入“做市商製度”研究
當代論壇
作者:陳冬林
【摘要】 在經濟水平高的國家的證券市場中,做市商製度已經出現了大概五十年的時間,此種製度的應用,讓場外交易市場提升了流動性,在增快市場流通、繁榮市場、保證場外交易市場的穩定等方麵扮演重要角色。這兩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在探索創立統一監督管理下的整個國家範圍的場外交易市場。當前中國場外交易市場包括這樣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地方產權交易市場,第二個是代辦股份轉讓體係,第三個是股權交易市場,大多具有交易數量低、類型小、流動性弱、信息公開性強等不足。
【關鍵詞】 做市商 場外市場 交易效率 製度健全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要想更快更好地發展市場經濟,就要不斷健全金融市場,場外市場發展是健全多層級金融市場機製的關鍵節點。OTC Market,是和場內市場對比而言的,是未進軍股市的企業股權轉移與流動的平台,能夠解決大部分處於發展階段的小規模公司的資金缺乏和退出股市的公司的股票繼續交易的問題,為無法到股市籌資的企業提供資金籌集服務。
關於場外市場的含義,包含廣義與狹義兩種,劃分依據是交易標的證券。前者一方麵包含交易股票,另一方麵包含外彙、買賣債券、期貨等商品。而後者僅指買賣股票。如果沒有特意標注,本文所說的場外市場指的是後者。場外市場所買賣的股票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公開發售已非公開發售2類:公開發售指的是未曾在股市公開發售,在國內大多是在第三板市場公開轉賣的股票。非公開發售指的是未曾在股市公開發售,也就是私募發售,當前在國內重點包含地區性股權交易所等渠道私募發售的股票。
二、做市商製度與市場效率關係研究
19世紀中期,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吉布森首次提及市場效率的概念,這個概念在當時沒有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其也隻是對這個概念進行了粗略性的描述,並沒有對此進行深入研究,也沒有給出細化的量化指標。
其後,英國經濟學家巴夏裏埃(Bachelier)在一篇研究文獻中指出,我們可以使用曆史數據來對某一種商品未來價格波動情況進行預測,這就為投機活動提供了可能空間;如果數據變化與時間序列沒有任何關係,則投機活動也就沒有存在的根據。該研究成果成為後來學者們研究市場效率的理論基礎。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少學者根據股票曆史走勢以及隨機分布性特點,來預測未來資本市場發展趨勢。最早采用這種方法的是英國經濟學者科爾斯(Cowles)等人,1933年,他們采用曆史交易數據對紐約證券交易所數十隻股票價格走勢進行了預測,並發現未來股價波動具有隨機遊走特征,但是當時尚未製定市場效率水平分類標準,因此他們的研究結論隻局限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是有效率的”的定性分析。
1、國外相關研究
Westerholm(2003)選取了全球30多個證券交易市場作為實證研究對象,他通過研究發現,做市商製度同競價交易製度相比,更有利於促進股市價格平穩以及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Jain(2003)采用實證研究方法,選取了歐美多個證券交易所的60隻股票作為分析對象,他通過研究發現做市商製度能夠加速股票流通速度。並指出做市商製度能夠促進股票交易市場活力,提高交易效率,對於比較成熟的市場而言,低流動的市場更具有經濟效率。
Niraalendm和Petrella(2003)選取了法國證券交易市場做市商製度作為研究對象,他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選取了多個市場指標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發現做市商製度有利於刺激股票交易、減少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流動性,因此引入做市商製度對於證券市場來說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