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作者:盤駿
前一段時間,筆者測試了英特爾新推出的SSD 310係列固態硬盤,同期英特爾還將推出SSD 320、SSD 510係列,它們各有特點:SSD 310是超小外型因子的mSATA接口裸封裝係列;SSD 320將是X25-M G2的延續;而SSD 510則是英特爾首個采用SATA 6Gb/s接口的固態硬盤。SSD 510被設計用來搭配英特爾新Sandy Bridge平台的原生SATA 6Gb/s接口,就像X25-M係列用來與老的Nehalem/Westmere平台搭配一樣,英特爾的平台戰略由此可見一斑。
高速SSD:
SATA 6Gb/s接口
SSD 510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SATA 6Gb/s接口,這是它和其它同門最大的不同,實際上,不同的根源來自於主控芯片。SSD 510采用的控製芯片並不是來自於英特爾,而是使用了其他廠商的產品,它使用的是Marvell的88SS9174-BKK2。第一塊SATA 6Gb/s固態硬盤當屬鎂光RealSSD C300,使用的是Marvell的88SS9174-BJP2主控芯片,我們可以注意到它們型號上的細微差別,英特爾使用的BKK2後綴芯片已經是第二代產品,這個芯片將會在鎂光RealSSD C400上采用。
控製芯片的不同帶來了整體架構的不同,例如,X25-M G2的英特爾主控架構基於10個NAND通道,搭載了32MB的DRAM,而SSD 510的Marvell主控架構基於8個NAND通道,搭配了128MB的DRAM!這個搭配的DRAM在兩個不同的架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甚相同,這些不同將會帶來相差甚大的性能特征取向,就如我們將會看到的一樣。
SSD 510仍然使用了英特爾的34nm MLC NAND芯片。我們收到的SSD 510容量是250GB,除了250GB之外還有一個120GB的容量型號,和大概所有的SSD一樣,容量小的型號具有較低的性能。基本上這是因為低容量的型號使用的NAND芯片數量相對較少一些,甚至可能是由於使用的NAND通道數量更低的緣故。我們的這個250GB SSD 510使用了16個16GB的NAND芯片,型號是SSDSC2MH250A2,Firmware版本是PWG2,產地為中國台灣,外型因子是2.5英寸,也就是最常見的SSD外型規格。
由於SSD 510的特點就是SATA 6Gb/s,因此測試使用到了筆者台式機之外的機器:一套基於英特爾 H67 PCH南橋芯片原生SATA 6Gb/s控製器的測試平台,搭配的處理器是英特爾 Core i5 2500K。除了SATA 6Gb/s接口之外,筆者還測試了H67 PCH上SATA 3Gb/s接口的性能,以及筆者台式機上的ICH10R南橋中提供的SATA 3Gb/s接口的性能。測試使用的磁盤控製器驅動均為英特爾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 Driver 10.1.0.1008,此外,為了在寫入測試之後能快速恢複性能,還使用了英特爾 SSD Toolbox 2.01工具軟件利用Trim特性進行優化。測試控製器基於AHCI模式,打開了NCQ本地命令排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