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
作者:湯銘
3月,IDC在北京召開的一次雲計算研討會上,有兩位聽眾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位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網絡安全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許榕生,他領導建設了中國第一條互聯網專線,被稱為“中國互聯網第一人”。另一位,就是坐在記者旁邊的中年男子,他來自一個看似與雲計算毫無瓜葛的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從頭至尾,這兩位先生都全神貫注地聽著台上演講者的發言,並非常認真地做筆記。當記者問起為何來參加這個會議時,兩位先生不約而同地表示:“這麼熱的話題,當然要來聽聽。”
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有一個用於高能物理研究的計算平台,參與了國際高能物理網格LCG (LHC Computing Grid)的研究與部署。這次,當記者再次聊起這個平台的時候,許老師已將“網格”換成了“雲計算”。
根據IDC最新發布的《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已達到3.2億美元。IDC認為,隨著當前宏觀經濟反彈,中國用戶將日益熱衷於在雲計算方麵進行投資,包括雲計算的基礎架構、對現有雲服務的發展,以及拓展新的雲服務。
濟鋼集團自動化信息技術公司總經理、研究員張元福也向《計算機世界》報記者表示,最近他給相關部門提交了一份方案,建議建立一個雲計算平台。“濟鋼集團自動化信息技術公司一直服務於濟南鋼鐵,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為了將這些信息化經驗服務和共享於整個行業,我希望能有一個雲計算平台,可在節約資源的情況下,為其他行業提供服務。”他說。
雖然張元福的雲計算構想還處在籌備階段,但實際上,包括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國電信等在內的大型國有企業已經開始建設、甚至是應用雲計算。在這些企業的示範作用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甚至是私營企業也開始思索,雲計算該如何落地。
上海楚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如今的主營業務是為創業園區內的高新企業提供測試平台,或是給它們提供IT資源租賃服務。楚星公司總經理王永久認為自己提供的服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測試雲”。楚星公司原本是硬件服務器銷售商,為了打單,他們買下了一套x86刀片服務器,作為用戶的方案測試平台。不過,王永久發現,不測試的時候,設備就有大段時間閑置在那裏。恰巧此時楚星公司搬進了交大慧穀高科技創業中心孵化基地,這裏眾多的初創企業,沒有自己的IT資源,在園區管委會的撮合下,楚星公司開始為這些企業提供IT資源服務。
當然,王永久算是在雲計算方麵走得比較前的,而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自動化公司的高級工程師高瑞年則代表著更多中國用戶對雲計算的看法。高瑞年很明確地告訴記者:“我們還沒開始雲計算。”他認為,與其再花錢單獨購入設備搭建雲計算平台,不如做好當前設備的資源整合工作,而對於他來說,從虛擬化入手更經濟也更實際。
不管是從虛擬化開始,還是從其他方麵入手,對我們接觸到的大多數用戶而言,如何讓雲計算落地已經是一個可以擺在台麵上的事情了。與此同時,人們也開始討論雲計算相關的安全、標準等問題。
作為全球IT上遊提供商,當全球一半以上的服務器都有一顆“燈,等燈等燈”的“芯”時,英特爾也已經把目光更長遠地放到了雲計算的身上。2010年11月,英特爾發布了“2015年雲願景”,把互通、自動化、客戶端自適應作為雲計算三大要素展現在了用戶麵前。同時,作為實現“2015年雲願景”的重要一步,英特爾幫助創建了一個由 70 多家全球領先企業聯合組成的“ 開放式數據中心聯盟 ”。
日前,英特爾數據中心事業部副總裁及市場部總經理Boyd Davis訪華期間,特別就英特爾對雲計算的觀點和規劃,接受了《計算機世界》報的獨家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