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核為幸福(1 / 3)

核為幸福

獻歌十八大——報告文學特稿

作者:黃瑞

2013年2月17日15時09分

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一期一號機組首次並網成功

為遼寧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提供安全、綠色的核能源

為此本刊特派作家黃瑞專程奔赴瓦房店

采訪核電站的建設者

為讀者朋友們奉獻上這篇報告文學

核世界

人類是智慧的,智慧的人類創造了核電,人類在享受綠色能源的同時,也呼吸著清新的空氣。

紅沿河是幸運的,東北第一座核電站和最大的能源投資項目就誕生在這裏。

核電與火電、水電、風電、太陽能電等一樣,都是造福於人類的。而核電的出現更為人類帶來了新的希望,不用擔心能源的枯竭,不用擔心太陽能發電的高成本。

雖然美國是當今世界核電機組數量最多的國家,但世界第一個核電站的產生並不是在美國,而是在前蘇聯。1954年,世界首座核電站在前蘇聯建成,裝機容量為5000千瓦。由於核電在環保等方麵突出的優勢,世界許多國家選擇了核電。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擁有或者正在建設核電站,包括美國、英國等歐美發達國家,也包括巴西、印度、南非等發展中國家。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統計,截止2012年底,全球共有437台核電機組在運行中,總裝機容量達3.71億千瓦,占全球電力供應16%。

美國的核電機組居世界之首,達一百零四台,核發電占全國發電量19.6%;法國是核電發電占比最高的國家,占比達74.1%。法國核電不但供應本國,還出口歐洲其他國家。

而在我國,國家第一代領導人早就意識到核能源的重要性。

早在1955年1月,毛澤東主席就親自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請資深原子能專家座談我國開發核能事業的有關問題。期間,中央領導特別肯定了李四光、錢三強等科學家對我國發展原子能的前景分析,研究並肯定了他們提出的關於和平開發原子能的報告。

在會議用餐時,毛主席還興致勃勃地舉杯祝酒。他對科學家們說:“我們為中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幹杯!”隨後,我國首部《原子能計劃十二年大綱》擬定。“用原子能發電是能源發展的新紀元,具有遠大前途。”大綱明確提出了我國應用原子能發電的設想。由此,開始了我國對核能開發的探索實踐。

經過近三十年的探索和研究,1984年,中國大陸第一座自主研究、設計和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破土動工,並於1991年12月15日成功並網發電。之後,陸續有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田灣核電站等建成發電。而中國在建核電站,包括遼寧紅沿河核電站,共有十二個正在建設中。

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國家有關部門就已開始勘探考查。在遼寧區域內的十幾個地址中,紅沿河地理狀況是最為理想的一個,但在1994年,由於當時國家核電規劃調整,將遼寧紅沿河的建設移到江蘇連雲港,就是現在的江蘇田灣核電站。

歲月更疊,青山依舊。根據國家核電規劃,紅沿河核電項目,終於破繭而出。2006年8月22日,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成立。

紅沿河核電站,是由中廣核核電投資有限公司、中電投核電有限公司、大連市建設投資集團公司三家按45:45:10的股份共同出資建設的。從這一刻起,紅沿河公司也就擔負起了這個龐大核電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管理責任。

紅沿河核電站一號機組於2007年8月18日正式開工。2008年,在全國人大會上,紅沿河核電站的開工與青藏鐵路、三峽工程等偉大工程一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與大連直接相關的事件第一次寫入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

到了2009年8月15日,四號機組主體工程開工,這標誌著紅沿河一期工程的四台機組全部開工建設。這是我國首次一次批準四台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標準化、規模化建設的核電項目,也是東北地區第一個核電項目,是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建設項目,一期四台機組總投資535億元。

也許有人會問,國家為什麼選擇在瓦房店紅沿河鎮建設核電站?

核電站的選址,除了地區電力規劃之外,它對地理等條件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氣象、水文、人口密度、周邊社會經濟發展等多方麵都嚴格要求,哪怕個別情況發生的幾率非常低,但也要充分考慮其危害並做充足的準備。核電周圍要有充足的冷卻水源,便於對機組進行冷卻,紅沿河核電站三麵環海,這裏海水充足,溫度較低,海水含沙量少,有利於機組發電;紅沿河核電站距離空中、水上航運較遠,可避免飛機墜毀、大型原油運輸船隻發生意外泄露對核電站安全造成影響;國家對核電站周邊人口密度有嚴格要求,紅沿河鎮周邊居民比較稀少,符合建核電站的條件;核電站應距離用電量較大城市不能太遠,以減少電力在線路輸送過程中的損耗,而大連、沈陽等城市都在它的周邊。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人們對地震對核電站的影響愈加關注起來。地球上地震多發區域分布於板塊的邊緣地帶。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處於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帶上,地殼運動活躍。而我國大陸位於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大連所在區域遠離地震活躍板塊,發生大地震的幾率極低。

核電站選址條件非常苛刻,要對候選廠址一百五十公裏範圍內的地質條件和地震活動進行徹底摸查,確定該區域內不得有活斷層。紅沿河核電站廠址地震和地質調查工作始於1978年,國家有關部門,先後開展了數十個地質和地震專題研究,並經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審核,證實紅沿河核電站坐落在整塊大石頭上。

紅沿河核電站位於華北斷塊區的遼東塊隆西緣,處於完整、穩定的花崗岩基底上,廠址附近區域範圍有記錄的最大地震震級為2.6級,且距廠址九公裏,廠址五公裏範圍內僅發生過兩次地震,且均不超過1.9級。紅沿河核電站采用成熟穩定的中國改進型壓水堆CPR1000核電技術,防震能力進一步增強。

同時,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還能引起海嘯。海嘯通常由裏氏6.5級以上深海地震引起,且海水深度達一千米量級才可能形成規模較大的海嘯。我國沿海區域處於寬廣的大陸架上,水深較淺,大都在二百米以內,不利於地震海嘯的形成與傳播。紅沿河核電站毗鄰的渤海平均深度小於三十米,加之渤海海峽較窄,外海海嘯波傳到紅沿河附近海域時能量會迅速衰減。

因此,無論渤海自身還是外海傳入,都不易發生海嘯。更安全的是,紅沿河核電站場地標高在海平麵八米以上,海嘯不會對核電站安全造成威脅。

核安全

人們在享受核電的同時,對核電卻是陌生的,特別是日本福島發生核泄露事故後,人們對核發電又多了一層疑惑。核安全已是世界與公眾最為關注的焦點。

所以,紅沿河核電站在建廠之初,就把核安全作為重中之重。進入核電站的大門,首先映入眼前的就是一個醒目的標牌,上麵寫著“安全是核電建設的生命線”。

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曉峰一直強調,“安全和質量,是公司兩項最基礎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隻有這兩項工作做好了,紅沿河核電建設才能向更高標準推進。”

也正因如此,紅沿河核電人,和世界核電人一樣,把核安全的意識放在第一位。在紅沿河,員工們的核安全意識之一,就是人人都是核安全的一道屏障,目的是把核安全意識印在每一位員工的靈魂深處。

紅沿河公司將工程建設委托給了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而與以往不同的是,紅沿河公司在建設中介入程度更深了一步。紅沿河工程管理部門與中廣核工程公司現場合署辦公,就是一種深度介入形式下的一種創新。

它的最大好處是,能更及時、更準確地獲取信息,使業主公司全麵掌握工程建設情況,解決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有利於安全、質量的全麵監管。最大功效是業主公司對進度、質量、投資、安全、技術、環境等六大控製的掌控更加有力。擔當責任,控製風險,這是紅沿河人深度介入的美好初衷。

講到核安全,紅沿河公司工程管理部經理助理王勇笑著說:有人擔心核電站的安全性,那是人們不了解核電,真地了解之後,這種擔心就不會有了。

他介紹道,火力發電靠煤作燃料,通過煤燃燒產生的熱量發電,而核電站則使用鈾作燃料,通過核燃料裂變產生熱量發電,二者隻是產生熱量的源頭不同,最後目的一致,確保安全前提下發電。

同樣發電,核電站有明顯的環保優勢,一台百萬千瓦級的火電機組,年消耗標準煤三百萬噸,相當於五萬節標準火車皮的運輸量,這些車皮放在一起,相當於大連到長春的距離,達六百二十五公裏;而同樣的機組容量,核電站每年隻需要二十五噸核燃料。

當然,核電站的環保還不僅如此,紅沿河核電站一期工程四台機組全部投產後,可減排二氧化碳兩千九百六十萬噸、二氧化硫十五萬兩千噸、氮氧化物十二萬噸。其中,僅一年減排的二氧化碳量,就相當於近六萬六千頃森林一年的吸收量,相當於大連市森林麵積增加15%。

核電站運行一年隻會產生二十五噸乏燃料,隻需一輛卡車就能拉走。

既然以鈾為燃料,人們會擔心核電站會不會爆炸。雖然原子彈和核電站都是以鈾為原料,但兩者對純度的要求不相同,這決定了核電站不會像原子彈那樣發生爆炸。因為原子彈要求鈾的純度在90%以上,需要非常嚴格而複雜的工藝進行提純。而核電站對鈾濃度要求並不高,核燃料一般隻需純度3%左右的鈾,這樣低的濃度根本不會發生爆炸,就像白酒可以點燃,而啤酒不會被點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