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味詩中細節描寫的魅力(2 / 2)

三是對事態細節的描敘。唐人孟郊的一曲《遊子吟》,千百年來牽動了多少遊子的“春暉”“寸草心”!抒寫的是遊子離家別母時,目睹慈母千針萬線為他縫製寒衣時的熱切感受。而與之相呼應的則是清人蔣士銓寫遊子歲暮歸來拜見慈母的深切感受,其《歲暮到家》雲:“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麵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歎風塵。”此詩以五律推出,更有助於以質樸真淳的方式抒情達意,詩中既暗用了孟詩中慈母縫衣之典,又增添了許多新的內涵,雙向表達了遊子對慈母的殷殷關切之情,家信常托,墨痕猶新。特別是頸聯,寫慈母對愛子的疼愛,一“見”一“憐”,又“呼”又“問”,盡蘊其中,以利引出尾聯愛子的一“愧”一“歎”,從而表達身為人子未能在家奉侍孝敬慈母的深深愧疚之情。選取這些細節描敘,精當妥帖,後人讀之,感同身受。無獨有偶,再舉一首抒寫父子之情的小詩(這是筆者數十年前從一張小報上看到的佚名詩,而其內容尚記憶猶新):“隔窗望見子抱孫,我兒對著他兒親。但願他兒成長後,莫要負了我兒心!”詩中前兩句的細節描寫,其特寫鏡頭攝取的角度和聚焦點,真是匠心獨運,煞費苦心。僅是“隔窗望見”,緊接下文便是“我兒對著他兒親”,一個有意;一個無心,全然不覺。這倒使我聯想起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來: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這自然會勾起有些落寞之感的老父親的許多聯想來……然而,畢竟總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做長輩的也總在期望子孫們一代勝過一代,因而便能以豁達的胸懷,對孫輩寄以厚望,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引出了後兩句的期願之詞來,很是耐人尋味。從曆代傳承下來的傳統優秀詩歌中,抒敘親情、愛情、友情的精品佳構,其中蘊藏很多範例,值得我們漫品細研。諸如漢末蔡琰(文姬)的《悲憤詩》、杜甫的《北征》等等,都是傑出的範例,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但願我們都能從細細品味詩詞曲裏那些精妙的細節描寫的魅力中受到啟發,深入到現實社會中去摸爬滾打,體察、捕捉、攝取那些可供作詩材之用鮮活靈動的細節來,以激活、充實自己的創作。切記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遺訓。以茲作為醫治浮光掠影、蜻蜒點水、隔靴抓癢、買櫝還珠諸多弊病的一劑良方。願與詩友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