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9日,市檔案局兩個蹲點服務組20名科級幹部自備幹糧、自帶車輛,奔赴成安、邱縣10個對口村,邁出了深入鄉村、走進百姓、蹲點服務、廣接地氣的第一步。在開局工作中,走進田間地頭,坐在百姓炕頭,與村民拉家常、問冷暖,挨家挨戶訪民情、求民意。簡樸的穿著、濃重的鄉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擺架子,不做樣子,不走形式,讓老百姓看到了檔案幹部的真變化。四天時間裏,共走訪村民110戶,征求到對基層幹部“四風”等五個方麵的問題和意見建議140餘條,發放黨群連心卡120多張,掌握了情況,摸清了底數,體驗了鄉風、民風,訪出了村情、民情,連接了黨心、民心,蹲點服務起步紮實、初見成效。
(邯鄲市檔案局)
“閘文化”為桃城區教育實踐活動注入生機和活力
近日,衡水市桃城區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把大力開展“閘文化”建設作為獨具特色的“自選動作”,作為全區黨員幹部的教育素材,為教育實踐活動注入生機和活力。
“閘文化”產生於衡水市桃城區鄧莊鎮北蘇閘村,在北蘇閘村的村史館內存放著保存有1962年以來的700多卷村級檔案的閘字櫃,閘子櫃內的一卷卷檔案反映著北蘇閘村幾十年來的曆任村級幹部的為官清廉和一心為群眾辦實事的工作作風。這個村解放後幾十年間狠抓製度建設,賬目規範公開、透明,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通過程序、決議,該花的錢開“閘”放過,不該花的堅決閉“閘”關住。
(衡水市桃城區檔案局 賈奎文)
饒陽縣檔案局編輯出版《珍貴的鏡像---耿長鎖和五公村老照片》
為再現耿長鎖同誌光輝燦爛的一生,進一步弘揚和踐行勞模精神,激發後人奮進的力量,衡水市饒陽縣檔案局將耿長鎖同誌生前留下的珍貴老照片編輯成冊——《珍貴的鏡像-------耿長鎖和五公村老照片》。該相冊共包括照片450餘張,時間節點跨越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和包產到戶三十多年。照片中涉略的內容極其豐富,既有展示耿長鎖個人光輝形象的,又有真實再現五公村農業合作化時期平地打井、養豬積肥、科學種田、收割拉打等勞動場景的,是不可多得的教育素材。 (饒陽縣檔案局 劉振業)
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通知各級檔案部門
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檔案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意見》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檔案工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檔案事業科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為做好《意見》的學習貫徹落實工作,從充分認識學習貫徹落實《意見》的重要意義、全麵把握《意見》的精神實質和主要內容、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工作和加強學習貫徹《意見》的組織領導四個部分下發關於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檔案部門要充分利用學習貫徹落實《意見》的有利時機,乘勢而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檔案事業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省檔案局 劉慧鑫)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館藏“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5月13日至15日,在廣州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傳出喜訊,由中國申報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一同入選名錄的共有來自13個國家的16項文獻遺產。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成為我國繼《本草綱目》、《黃帝內經》、“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元代西藏官方檔案”、“僑批檔案”之後第六件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的檔案文獻。“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現存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製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七月,是木印彩繪紙本,藍綾宮裱,為屏掛式,由8條幅縱向拚組而成。該圖是現存於世時間最早、尺寸最大的東方皇家禦用星圖,由明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主持測繪,著名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等參與設計繪製。該圖無論在圖的形製、繪製和裝裱方法及其科學性、藝術性、文物性等方麵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再生的。作為一份裏程碑式的曆史文獻,該圖繼承了我國古代星圖的內容,又吸收了歐洲天文學的成果,代表了當時東方星象學的最高水平,開啟了中國現代星圖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