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好從傳主們的生活背景、自身性格、人生經曆等方麵去把握。
李白,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為人豪邁,蔑視權貴,向往自由,追求解放,封建統治階級不能容納他。因此,他雖有政治抱負,卻始終得不到施展的機會,在流離他鄉的坎坷中度過一生。因此,他嗜酒,常遙望明月思念故鄉,用詩詞傾瀉胸中的憤懣。
曆史上為李白畫的像很多,我盡力擺脫前人畫像的桎梏,經過多次起草,最後決定還是用酒、花、明月以表達他的柔情和傲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此詩通俗易懂又飽含對故鄉、祖國和人民的情懷。我有意把月亮畫得又大又圓,多少有些誇張和浪漫的風格。
杜甫,唐朝由盛轉衰年代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他在離亂貧困、饑寒顛沛中度過一生。他的詩貫注著熱愛祖國的深情,反映了一個複雜多變的時代。
我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為主線,描繪他雪天路經豪門,麵對不幸的餓殍,來表現他同情勞苦大眾,憎惡權貴的情感。這是一個想象的場麵,預示他後來更加深刻地揭示社會矛盾,如千古傳誦的詩篇“三吏”、“三別”等。
湯顯祖,明代戲曲作家。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26歲刊印第一部詩集《紅泉逸草》,34歲中進士,48歲棄官歸裏。他的主要成就在戲曲創作。一生寫了多部戲曲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牡丹亭》,與其他三部戲曲作品合稱“玉茗堂四夢”。
我畫他手中轉動著佛珠,說明他晚年潛心佛教,背景是《牡丹亭》中的兩個人物——杜麗娘和柳夢梅。
鄭板橋,清代文學家、書畫家。他生平狂放不羈,多憤世嫉俗的言論與行動,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他的詩文揭示社會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如“豺狼到處無虛過,不斷人喉抉人目”等,語言風格真率自然,又饒有風趣。人稱他的詩書畫為“三絕”,尤其善畫竹、蘭、石。
我畫他的肖像時以竹為背景,不外想表現他的節氣與美的觀念。
魯迅,當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留學日本學醫,回國從事文學救國。從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到《阿Q正傳》等,從文藝評論到培養新生力量,從翻譯烏克蘭作家愛羅先珂作品到俄羅斯作家果戈理《死魂靈》,從為友人編書到介紹外國文學插圖,為新文學作出巨大貢獻,是文化新軍的偉大旗手。
我畫魯迅先生的肖像時,背景采用了德國女木刻家珂勒惠支的《犧牲》,以示他畢生為革命為文藝獻身的精神。
4
此外,創作的難點還在於服裝、頭飾、文房四寶等細節。
不同的服裝、頭飾可以區別不同的朝代。如古代是圍襟長袍,為官的腰纏護腰,頭頂烏紗;清代的是剃光頂,蓄長辮,身穿馬蹄袖口的長服。近現代的或大褂,或西裝,出現了眼鏡,等等。
曆代文人用什麼工具寫作,從何時起用竹簡和絲帛,何時用毛筆和紙張?背景、工具畫錯了,反映的時代就不對了。
有關資料說:竹簡是“戰國至魏晉時代書寫材料”。有關資料說:“在西漢初期就發明了可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有關資料說:秦始皇時代“蒙恬急中生智,隨手從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竹竿上,蘸著顏色,在白色的絲綾上書寫”,由此而出現了毛筆,等等。
遵循本叢書主張真實的準則,我對這些細節都盡力作了一些考證,不知是否準確。
總之,我盡自己所能為這套叢書的125位傳主畫了肖像插圖,不當之處、不妥之地當然在所難免,企望專家和讀者指正。
(責任編輯:王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