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人民的典型形象除了工農兵之外,尤其突出教師、科學家等知識分子,通過他們描繪出全社會弘揚知識就是力量的曆史圖像。曹新林的《粉筆生涯》、湯小銘的《讓智慧發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民形象的內涵以及表現手法愈加多元。一方麵,我們可以從航天探月、抗擊非典、抗洪與抗震、小康建設、和諧生活等一批以人民為中心、關注時代發展和進步的作品題材中,看到新時期人民的形象;另一方麵,隨著思想解放的深入,寫實手法所承載的意蘊遠遠超過了單純的“摹仿”和“再現”,它與寫意、象征、誇張、表現等傳統和現代造型語言相融合,大大擴展了現實主義美術的表現手法。
如戴恒揚等人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記農民管弦樂隊》,空間處理和人物造型遵循客觀真實,但省略了複雜的中間調,筆觸粗獷率性,色彩迸發出光芒,內容和形式達到高度統一。
廣廷渤的《鋼水·汗水》,采用上世紀6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超級寫實主義表現手法,但並沒有拋棄敘事性和規避個人情感,而是為原本客觀的超級寫實主義繪畫注入熾熱的情感,實現了現實主義創作理念與超級寫實主義表現手法的成功嫁接。
靳尚誼的《青年歌手》,別出心裁地將文化傳統和現代生活產生關聯,樹立了中國古典審美意蘊與西方古典技法相結合的典範。
李孝萱的《開采光明的人》,運用潑墨大寫意手法,不拘形似,使作品彌散出強烈的生命意識和表現性質。
吳長江的《尕娃》,選擇獨具民族特色的表現對象,用細膩的寫實筆法描繪出接近自然的原始美感,頗有新意。
田金鐸的《走向世界》,既準確地把握住競走者特有的體態節奏,又擺脫了一般寫實雕塑與對象的亦步亦趨關係,成功地表現出新時期中國人民的理想和追求。
當代中國美術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美的世界。展覽中有許多作品鼓舞了一代人,均為銘刻在人們心靈中的藝術珍品,如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劉文西的《祖孫四代》等等。
3
“人民的形象”主題展覽,既反映了新中國美術通過典型形象表現現實的社會主義美術特色,也鼓勵和引導廣大美術家關注曆史和現實,把對文化使命的思考和對精神品格的追求,貫注於對曆史精神的追溯、對現實精神的挖掘和對創作技巧的探索之中。
展出的精彩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契合了時代和人民的需要,以個性化的視覺形式塑造出國家和民族的脊梁,呈現出時代氣息、國家氣度和民族氣派。
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美術最高殿堂,將典藏的國家美術財富與公眾分享使之活化,進入人們的生活視野,進入人們的精神世界,以文化人、以藝感人、以情動人,在作者、作品、觀眾之間,在曆史、當代、未來之間,在個人、民族、世界之間,營造出一個通暢的文化氛圍,讓人民成為藝術家的創作對象,成為欣賞、享受、品鑒藝術的主人,成為推動藝術、文化、曆史發展的巨大力量。
(責任編輯:王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