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拱北口岸菜販莊叔專訪
本期策劃
作者:楊雅婷
澳門回歸的15年裏,珠澳兩地經濟、生活進一步水乳交融,兩地居民往來消費,簡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
拱北是珠海出入澳門的陸上關口,一過關就進了澳門的市中心。兩地城市緊密相連,兩地人的生活也日趨融合。“澳門回歸之後兩岸居民的走動更頻繁了,跟一個城市沒兩樣。”位於拱北出境處附近口岸市場的莊叔如是說。
人們常說:“澳門起了油鍋,再到珠海買菜回去做都來得及。”每天天一亮,就有許多澳門師奶(中老年婦女)和保姆從澳門拉著小車到珠海買菜。由於珠海的菜價要比澳門便宜,每天來珠海買菜的澳門市民有幾千人之多。
11月7日早上,珠海、澳門下起大雨,《小康》雜誌記者在口岸市場見到許多“雷打不動”從澳門推著小車前來買菜的澳門師奶們。她們有的“組團”前往,有的“孤身作戰”,一人一個購物小推車是她們的標配,盡管打著雨傘諸多不便,依然沒有阻擋她們采購的步伐。
在眾多攤位中,有一家生意格外紅火。攤主笑意盈盈,輕鬆而老練地招呼著客人,他就是在口岸市場賣了十幾年菜的莊叔。
莊叔告訴記者,他早在澳門回歸前就開始在口岸市場買菜,至今已有十七八年之久。問到澳門回歸之後他個人感受到的變化,莊叔樂嗬嗬地回答,“托回歸的福,這些年生意越來越旺啦!回歸前來這買菜的澳門人少,回歸之後多了很多,每天來(買菜)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澳門人,相比以前,就我這檔口(攤位)每天都會多三十多人光顧。生意越來越好,我也過得越來越舒坦了。”說完莊叔愜意地給蔬果澆澆水,眼裏充滿了滿足感。
從莊叔處了解到,前來珠海購菜的熱潮始於2000年初,在2008年左右開始形成大規模,一般來買菜的澳門“軍團”會“組隊”前往,以年齡偏長的家庭主婦居多。“很多師奶每天一早送完孫子孫女上學之後就過來買菜。新鮮的蔬果都會跑到這邊來買,價錢比澳門便宜一半多。澳門那邊十塊錢三顆的娃娃菜,我們這邊四塊錢可以買兩顆多。還有番茄、土豆等蔬果,澳門那邊按個賣的,價格比我們這按斤賣的還貴。現在粵澳兩地通行這麼方便,我要是澳門人我也過來這邊買。”莊叔告訴記者。
盡管“珠海買菜,返澳門做飯”的現象早已存在,回歸之後兩地通關更加方便快捷也是導致此股客流高峰的另一大助力。“現在每天有五六千人次的澳門客過關買菜。高峰期多達一萬多人。”拱北口岸邊檢值勤民警告訴記者,由於突然湧入口岸的澳門師奶們使得港澳居民通道瞬間出現人龍,為縮短旅客排隊候檢時間,拱北邊檢站每到買菜往返高峰時間段,就要組織警力加開港澳居民人工通道疏導客流。“一般加開3-5條,到了周末,除了開滿22條自助通道,還要打開7到10條人工通道。”拱北邊檢站負責人表示。
據拱北口岸市場管理方介紹,市場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市場顧客的特殊性。該市場日人流量達4萬到5萬人次左右,光顧該市場的顧客,六成以上為澳門居民,這在整個珠海都是獨一無二的。
為給珠澳兩地居民購菜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近年來市場一直在落實“淨暢寧美”的行動,改善市場的髒亂差現象。所有的經營戶都簽訂了門前“三包”(臨街的單位、商戶和住戶,對責任區範圍內的環境衛生、綠化美化和市容秩序承擔管理和維護責任)責任書,但落實情況參差不齊。“我們會努力把市場形象維護好,更好地服務珠、澳兩地市民。”市場管理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