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代依然需要批判精神(1 / 1)

時代依然需要批判精神

卷首語

作者:張永生

魯迅的作品是否過時、該不該退出教材?爭論烽煙正熾,雙方各說各理。可對於魯迅到底留下了什麼、我們該繼承什麼,卻關注不多。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魯迅所處的環境與今天大不同,可那些因襲既久的陋習、遮蔽心靈的積塵、戕賊人性的弱點,並未完全蕩除、消逝。翻閱魯迅先生的作品,無論是喟歎革新之難——“即便搬動一張桌子,也要流血”;還是鞭撻冷漠圍觀——“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抑或是痛感公德缺失——“僅因目前的極小的自利,也肯對於完整的大物暗暗地加一個創傷”……昨天的話在今天說,仍讓人有所警醒、啟發。

批判是發現問題的眼睛。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需要的不僅是撫慰心靈、平衡心態的“心靈雞湯”,更需要發現問題、直麵問題的批判精神。讚歎改革日益推進、突破重重壁壘,也要直麵部門利益仍然頑固的現實,想方設法破除“攔路虎”;謳歌好人不斷湧現,也要意識到冷漠圍觀仍然存在,攜手改善社會人心;欣喜公德意識漸成風尚,也不應回避一些文明缺失的醜陋現象時有發生,努力填平“道德窪地”。謳歌成就之時看到隱患,肯定進步之時直麵問題,才能保持一份清醒、冷靜。

批判需要建設性的心態。“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批判從來不是為批評而批判。置身事外的冷嘲熱諷、痛快一時的情感宣泄,隻能導致憤世嫉俗、悲觀失望,無益於世道、有害於人心。這種所謂的“批判”,與真正的批判精神大相徑庭,首先就該受到批判。誠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要革新的破壞者,因為他的內心有理想的光”。批評而不解構,鼓勁而不泄氣,飽含批判精神而不失建設心態。我們痛斥既得利益者頑固,理應拒絕同流合汙;鞭撻冷漠圍觀,理應挺身而出;批評公德缺失,理應自我警醒;指出問題得失,理應貢獻智慧力量。

社會需要傾聽的耳朵。良藥利於病,畢竟苦口;忠言利於行,畢竟逆耳。正如魯迅先生感歎的“立論之難”,誇一個孩子將來大富大貴的人會受到青睞,而說他將來必定要死的人必遭白眼,即便前者無根無據,後者實為必然。這闡釋了最簡單的道理,光有批評還不夠,關鍵要有善於傾聽的耳朵、理性寬容的氛圍。不僅要認識到批判是社會的清醒劑,容忍批評、正視問題,還要從批評甚至指責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反之,視之為挑毛病、揭傷疤、唱反調,結果隻能表麵一團和氣、內裏矛盾重重,看似風平浪靜、實是暗流湧動。鄧小平同誌曾說過:“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可謂振聾發聵!

《莊子》說,“夫六經者,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世易時移,“六經”不過是記行道治民的往事(“陳跡”),而非治道本身(“所以跡”),執著於前者而忘了後者,無異於舍本逐末。同樣,如果糾結於魯迅的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多少,甚或拘泥於時代印記而忽略了精神本質,都不足取。因此,問題的關鍵不是“魯迅的作品該不該退出教材”,而是我們今天如何繼承發揚他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