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動人的母語向世界傳遞
評論
作者:石彥偉 劉杭
“做中華民族大家庭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者;做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促進祖國和平事業的守護者;做中華民族精神動力、民族友誼的傳播者。”這是2015《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字版作家翻譯家培訓班結業之際,來自70多位母語作家翻譯家的倡議之聲。當班長、蒙古族翻譯家伍金寶和副班長、朝鮮族翻譯家朱霞把這張紅彤彤的倡議書展現在我們麵前時,當由五種或曲美或剛健的母語文字書寫而成的名字連成一條波瀾壯闊的河流時,我們感受到了這些文字背後所牽係的真情,聽到了它們代表著中華文化向世界發出的一聲善意的問候。
從單一民族文學向多民族多元化拓展視野
自2010年以來,《民族文學》每年都會舉辦少數民族文字版的改稿、研討、培訓活動,但先前都是各文版的作家翻譯家單獨座談,像此次這般,把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五種文版彙聚在一起集中交流,還是首次。於是,6月上旬的北京,雲集了來自祖國各地的多民族作家和翻譯家,他們之中既有長期活躍於母語創作的耆宿中堅,也有近年來脫穎而出的文壇新秀。
當瑪拉沁夫老先生用蒙古語向全場問好後,經久不息的掌聲不僅來自蒙古族學員,也來自兄弟民族的學員。這就是母語打動人心的力量,正如瑪拉沁夫所說,我們的母語作家翻譯家一定要有自豪感、榮譽感,和漢民族等兄弟民族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進行友好競賽,看誰跑得快,跑得精彩。我們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民族在支撐,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要盡好赤子的一份力量。
吉狄馬加語重心長地說,56個民族創造的當代文化讓中國從一個社會主義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邁進,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舉辦五種少數民族文字版作家翻譯家培訓班具有重大意義。每一個民族都經曆了社會、自然、曆史的選擇,雖然各自延續著自身的文明,但都是具有共通性與合理性的,翻譯活動實際上就是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增強心靈層麵交流的一種方式。
何建明發自內心地為大家鼓氣說,西方作家以往對中國作家的了解一直不全麵,但是今時今日的中國作家應該已經可以充滿自信地麵對世界文學了,我們的少數民族作家更應該站在高處審視國際文學的態勢,從單一的本民族文學向多民族多元化拓展視野。千萬不要小看任何一個民族,因為民族無大小,作家無大小,唯作品有流傳和不流傳之分。希望少數民族作家與我們漢族作家一起為文學而努力創新,創造出無愧於人民和時代的偉大作品。
關於母語翻譯的意義和要求,葉梅認為,翻譯的工作要比原創還要艱巨、複雜,很多人是為了本民族的文化尊嚴,肩負傳承和保護母語文字的使命,抱以極強責任感在做這件事情。在翻譯具體工作中,要以直譯為基礎,力求達到美譯的程度。李霄明說,好作品要有思想性、可讀性。慣有的翻譯作品大多匠氣太濃,缺乏母語本身的鮮活靈動之美,翻譯時應注意選擇具有文化價值的詞彙,體現出譯者的修養和品位。朱源梳理了古今中外的翻譯案例,就直譯、意譯以及仿作的問題,分析了許多名家譯作中的亮點,生動形象地向學員們傳授了翻譯秘訣,並舉嚴複與德萊頓為例,認為兩人已達到翻譯思想家的高度:嚴複的目的在於了解西方思想,德萊頓的目的在於提高國民素養。
讓母語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異彩紛呈的亮點
《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說,舉辦這次培訓班,旨在總結《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字版六年以來的辦刊經驗,探討文學翻譯的規律方法和文學創作的技巧,特別是通過培訓進一步學習和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共同探討各民族作家翻譯家應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推出更多優秀的原創和翻譯作品。對此,各民族作家翻譯家們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和心聲。
蒙古文版的學員們感到加強各民族之間溝通對話的重要。在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對其他兄弟民族不是很了解,如今坐在一個會議室,可以麵對麵地交流,希望日後能夠有更多這樣的交流平台。大家認為《民族文學》蒙古文版不同於內蒙古和其他地區蒙古文刊物的一個特色,就是翻譯介紹其他民族的作品,這是其他雜誌不能代替的。同時也希望日後母語作品的比重有所增加,並可考慮開設介紹蒙古國作家作品的欄目。
藏文版學員普日科說,樹立藏族文學的形象,不僅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悠久的翻譯傳統,也必須向其他民族學習。文學作品的民族化,不應刻意強調民族標簽,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張揚人文關懷,在時代背景下對曆史與現實進行深思。能夠參加這次培訓非常感動,讓我在一些翻譯困境上找到了出路。翻譯家和作家之間應當加強聯係,建立一對一的長期關係,這樣有助於翻譯出更為精準優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