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那些長期在西藏工作的幹部相比,我是幸運的,我非常欽佩他們。”談起援藏三年的工作經曆,2001年即任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至今的祝列克坦陳,“從西藏回來以後,每當閉上眼睛,西藏的藍天,雪山,一草一木,還有我在西藏的點點滴滴總會浮現在眼前。我對西藏的關心程度絕對和以往不一樣,也正是因為我了解西藏林業的實際情況與困難,如今在某些決策上或多或少總會對西藏有些偏愛。”
“感覺就像去前線一樣”
“當時,凡是符合條件的黨員幹部都要報名,感覺就像去前線一樣,我也和大家一起報了名。”回想起15年前全國支援西藏的熱潮,祝列克如是說。
1 994年,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製訂了新時期加快西藏發展的指導方針和規劃,其中最重要一項規劃就是實行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新政策。在新政策下,38歲的祝列克被選定為首批對口援藏幹部,也是當時林業部惟一一名,另有三名均來自林業部下屬事業單位。
“報名的人有很多,林業部黨組幾經開會,最後決定選擇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年輕幹部支援西藏。而我曾經插過隊,在福建省連城縣任生產隊,大隊幹部,還當過電廠工人。並且,1983年至1984年間,我到吉林省臨江林業局,鬆江林業局任副場長,副科長。我有基層工作經驗,又年輕,所以黨組選定了我。”祝列克坦言,當時並沒有想到自己在眾多幹部中會被選中。
得到“中簽”的消息後,想到兒子才七八歲,剛剛上小學,祝列克一時不敢與妻子說,擔心她不同意。“我記得,時任林業部部長徐有芳與人事司司長等領導,還專程到我家裏,做我妻子的思想工作。考慮到孩子小等實際困難,黨組很照顧我,在房源很緊張的情況下,決定給我換一個大一點的房子,這樣可以把老人接來同住,幫著一起照顧孩子和家。”
就這樣,帶著領導的信任,妻子的理解和家人的囑托,祝列克與80餘位中央國家機關首批對口援藏幹部一起,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援藏幹部培訓。培訓分三個小組,祝列克和現任國家信訪局副局長張彭發是其中一個組的領隊。“培訓的主要內容,一是了解西藏地理環境和文化的基本知識,二是學習中央對西藏的基本政策,三是學習孔繁森的事跡。”
在此之前,祝列克和很多人一樣,也從來沒有到過西藏。“那時,因為自然條件及交通條件等因素的製約,去西藏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隻是在有些會議的議題上討論過西藏,對西藏,可以說感覺很陌生,不像現在通訊這麼發達,大家對西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當時,我們真想象不出西藏到底和內地的生活有什麼差別,甚至有些恐懼感。”
1 995年6月26日上午,祝列克與首批對口援藏幹部一行80餘人,肩負黨的使命和西藏人民的期望,從北京首都機場起飛,飛至成都雙流機場。稍作休整後,於29日上午,直飛西藏拉薩。
“既然來了,就要做點實事”
踏上西藏的土地,藍天,白雲,雪山,草地,如畫的風景讓祝列克一時間看得有些癡迷,藏族同胞手捧鮮花和潔白的哈達前來迎接,熱情洋溢的笑臉讓祝列克有一種親切感,心裏暖暖的。然而,當坐上汽車顛簸著趕往拉薩市區時,望著車窗外空寂的土地和車子揚起的黃土沙塵,高原反應也隨之而來,祝列克在急促的呼吸中感覺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茫然和恐懼。
“抵達駐地後,有個別人缺氧症狀不是很明顯,還能走動,欣賞一下自然美景,大部分援藏幹部都聽從建議,在宿舍休息,逐步適應自然環境。一兩天過後,我感覺稍微好些,還能應對,看看文件,但是頭仍然很痛。”拋去身體的不適,祝列克心想,既然來了,就要做點實事,而不是來“鍍金”,逛風景的。
抱著這樣的心態,祝列克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擔任西藏自治區農牧委員會副主任,分管鄉鎮企業和各地市林業局的工作。“1 995年,西藏的基礎設施和現在比差多了,電力工業都不正常,水電站也沒建起來。工作節奏很慢,工作水平也有限。並且,新老援藏幹部,民族,宗教等關係錯綜複雜。而我們的辦公條件和生活條件也都相當簡陋,都是土房,在室外挖個坑,圍起來,就是廁所。單位也沒有食堂,我曾經插過隊,融入群體很快,可以說是吃百家飯,哪家的飯做好了,我餓了就進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