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前沿
作者:趙建新 田豐偉 劉小鳴 陳海琴 陳 衛
摘要 高校教學技術化傾向是信息化時代和教育多媒體交互過程中需要引起重視和解決的新問題。教學技術問題主要表現為大學生意義學習的喪失、大學生思維的電腦化、課堂教學中的情感缺失。在分析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加強信息監管、建構意義學習係統和培養大學生思維能力3項改進措施。
關鍵詞 高校;教學技術化;問題分析;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489X(2010)36-0003-03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about University Teaching Technology//Zhao Jianxin, Tian Fengwei, Liu Xiaoming, Chen Haiqin, Chen Wei
Abstract In information age the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technology needed to be solved. The technology mainly covers the meaning loss of study, thinking computerized, feeling missing of teaching.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reason analyzing, produces three guidelines for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an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ing technology; analysis; improvement measures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China 214122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以及網絡的普及,現代教學技術也迅速發展,教室裏出現視覺媒體、聽覺媒體、視聽兼備類媒體、交互媒體等影視技術,突破時空的限製,帶來海量的信息資料,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教室看到遠在工廠機器裏的運作過程,還可以看到許多在短時間內看不到的持久過程,看到許多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生物細菌及其演變。這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降低教學的難度,同時又變過去的單向教學過程為雙向甚至多向交互的教學過程,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但是,教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教育帶來眾多優勢的同時,也對作為教學活動要素的教師和學生帶來深刻的影響,包括師生關係、學生的學習心理,思維方式、教育智慧的傳達等都發生變化。
1 高校教學技術化問題的主要表現
1.1 意義性學習的喪失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教學信息機械刺激、學生被動反應的過程,而是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心理建構,是學生情感與認知高度統一的精神活動。也就是說,意義學習中的“意義”意味著符號係列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配備觀念之間發生某種交互作用,從而在學習者的觀念和經驗體係中建立起新的認知結構。當然,這種新建立的認知結構既包括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的同化學習,也包括教師講授和指導下的順化學習過程,還包括心理經驗的不斷改造和生長過程。這種過程本來應該體現出教師的理性與智慧,學生的生命活力與探索激情。然而,教育技術進入學校後,教師通過硬件和軟件的不斷升級,可以輕鬆地實現海量信息的傳遞,漸漸地,教師的教學行為出現異化現象,課堂成為教師表演的舞台,一些教師借助多媒體的聲音圖像轉換快捷的特點,將傳統的單向知識灌輸改造為多維的信息刺激過程,學生由傳統的被動記憶演變為由文字、圖像、聲音集合而成的信息接受過程。雖然表麵上教學方法變得更直觀,但實質上並沒有根本改變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教育技術雖然進入教室和課堂,但並沒有真正發揮它的積極功能,並沒能全麵服務和支持教學主體的自由發展,反而為教師對學生進行信息飽和式傳輸提供了簡便的工具,在目不暇接的各種信息刺激下,學生不知不覺中變成信息的接收器。久而久之,學生感覺係統出現條件性疲勞,學習的興趣尤其是思考的興趣被無形中閹割,學習主體性、主動性、積極性越來越弱。
1.2 大學生電腦化學習習慣的思維剝奪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達2.98億,手機上網用戶1.17億,其中學生占34%,上網率95%;18~24歲的用戶比例占到20%,上網率99%【1】。由此可見,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迅速改變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維習慣。在信息社會,當學生需要寫論文、做作業時首先想到的是到網上去下載,複製粘貼,稍作修改,作業尤其是人文社科方向的作業尤其容易完成。漸漸地,許多學生形成網絡依賴習慣,同時失去對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追問的動力。在當下的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依賴電腦才能學習的惰性,這種電腦化思維是現代教育技術的負麵效應,對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