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照進網絡 屌絲一秒變男女神(9)
2014屌絲也有春天
學生族們,如果天天發些吃得好睡得香生活幸福學習努力,多半是因為有遠方的父母在關注;上班族們隻聊時事八卦,偶爾發個加班照,是塑造“簡單好用”員工形象的法寶;更有心機的,關注公司動態,藏起私生活與個人觀點,利用網絡與上司、客戶拉近關係交流感情,一手好牌打得悄無聲息;裝忙的自由職業者,更是把網絡當做工作來經營,靠粉絲積累人氣炒作自己——一個固定而有特點的形象在這個時候就更為重要,其中門道不亞於《演員的自我修養》。
相見恨晚與皆大歡喜
當屌絲、女漢子、綠茶之類網絡上用以描述個人屬性和性格特征的詞彙幾乎可以用來為身邊的每個網友貼上標簽的時候,你了解一個人是變得更容易還是更難了呢?
不幸地,我們雖不是HR,卻也染上了翻人微博的壞毛病。許久不見的老朋友,總要先看看他最近的動向才能找到話頭;剛剛認識的新朋友,也想看看他過去的文字和照片企圖了解得更多。社交網絡讓人們省去了很多麵對麵接觸的環節,有時卻能更直接地擊中核心。撥開那些寫給父母,同事,客戶等等“利益相關者”看的內容,總有那麼幾條透露的是微博主人自己的心思。就這一點點小心思,可以讓兩個人之間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心靈的距離瞬間被拉近。
“找同類”是人們的天性。而鋼筋水泥的叢林裏每個人都戴著一張差不多的麵具,因為生存的法則即是不歡迎個性。二十年前流行的“筆友”是兩個人的神交,需要花大力氣去溝通,確定對方是那個懂得的人;今天我們在社交網絡上為自己劃陣營,通過“成為那個樣子”,而接近一個圈子,結識一群朋友,變得容易得多。連淘寶都會在微博下方推薦你感興趣的商品了,豆瓣也能猜出你會喜歡的書和影片。社交網絡自動推薦值得關注的人,一些是身邊人,另一些是程序認為你們“誌同道合”的人。如何與別人match?為自己先貼上標簽當然是個好辦法。
開頭的男神在見麵之後被請下神壇,也告別了“高貴冷豔”。然而這仍是一場皆大歡喜的見麵,因為回歸生活本來麵目的兩個人,因了解而親近,因落地而心安。社交應用裏的“搖一搖”是為了找到身邊的人,而我們有時“裝一裝”無非是理想中有一群同類,想要被他們發現和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