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夢想照進網絡 屌絲一秒變男女神(7)(1 / 1)

夢想照進網絡 屌絲一秒變男女神(7)

2014屌絲也有春天

最初被使用的時候,屌絲是社會底層人群的寫照:經濟沒有保障,人格得不到尊重,未來看不到希望。後來人人以屌絲自居,屌絲成為一種心態,一種給自己設定的人生最低標準——不追求高高在上,但求自得其樂。

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歐洲興起一股“牧歌文化”。城市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三五成群跑到意大利和希臘等南歐國家的鄉村去旅行或生活,體驗所謂的“遠離文明社會”。當時這些國家相比於西北歐是非常落後貧窮的,社會治安也很差,這些在E·M·福斯特的小說《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裏講得很清楚。紳士太太們一邊歌頌窮鄉僻壤的原生態,一邊又對當地人的寒酸窘迫嗤之以鼻,把別人一生難以擺脫的痛苦視為釋放自己短暫壓力的方式。我們或許可以把這段時尚稱為“古典裝屌絲”。

裝屌絲有什麼好處?人們大多信奉“槍打出頭鳥”,任何一點與眾不同都可能將人置於主流的對立麵。不管是羨慕、同情或者鄙夷,要承受這些額外的關注,需要一顆特別堅強的心。

而此時“屌絲”成了一種保護色,一種大智若愚,哪天突然“力挽狂瀾”,就能賺一個別人的“刮目相看”。

第三部分:找呀找呀找朋友

其實網絡生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實”過。曾經大家躲在一個個虛擬的ID之後,享受匿名帶來的自由。如今網絡作為重要的社交工具,再加天然的媒體屬性,讓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為自己發聲。

腦補出來的男神女神

當年在人人網還叫校內的時候,這位男神便因頗具天賦的攝影作品在小圈子裏躥紅。四五年過去,他從香港名校畢業,又從新加坡名校畢業,再到美國念攝影係,一路追隨的粉絲幾萬人,每有新作,皆被狂轉。單看在網絡上令人豔羨的履曆與遊曆世界各地的照片,人人都深信他是一位高富帥。當他旅行到意大利見麵,著實讓人興奮了一把:腦袋裏來回蹦躂的“大師”、“偶像”都成了粉紅色。

在小鎮的小火車站見到本尊,實在和假期裏打工旅行的學生無異,網絡上流露出的高貴矜持男神氣質,隻是天性中的不善言辭。聊起他的經曆,從名校到名校,原因簡單到隻是希望換個環境。而攝影係這個在人看來需財智兼備的地方,甚至在入學時沒有要求提供作品集。談到攝影工作,更讓人跌破眼鏡:他的工作量和收入,實在與“江湖地位”差距甚大,紅了那麼多年,還隻停留在學生課餘打工的水平上。轉而聊留學的困頓,生活的窘迫,工作的不得要領,以及一路收到的恩惠與家人愛人的支持…從神壇上下來的他,成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