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1 / 2)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開卷

作者:孫雙金

王麗女士主編的《名家談語文學習》是值得語文教師仔細研讀的一本好書,我鄭重向大家推薦。

這本書好在哪裏?它邀請了當代各行各業最優秀的名家,筆談他們在中小學是如何學習語文的。從各位名家的交流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學好語文的本質規律,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權威性。

我反複研讀了這本書,並向學校每位語文教師贈送了一本。我讀後的感悟是:這些名家所談學習語文的經驗和教訓,揭示了語文學習的本質規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做人要立根本,學語文也應立好根本!那學語文的根本是什麼呢?請聽聽名家們的肺腑之言: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他說:“很奇怪,從小學讀的‘白話文’,到今一字‘背’不出;而那些‘文言’名篇傑作,總難忘卻——至少還能背出其中的若幹警句。這或許是我自己的‘天性’和‘偏好’吧?我不敢妄斷。此疑留待專家解說。”

李普,著名編輯、專欄作者。他說:“我想寫的是建議讀者看重背誦,最好從小開始背誦一些東西,因為我在這方麵是吃過大虧的。一則,小時候背熟了的一輩子記得住;二則,更重要的是,記憶力是需要培養,需要鍛煉的,背誦是最現成的好辦法。”

陳從周,著名古代園林專家。他說:“中國的文章重‘氣’,這是與書畫、建築、園林、戲劇、醫學等一樣的,重‘氣’。因此文章要朗誦,要背,得其氣勢。諺語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說的是重在‘熟讀’兩字。學語文,不讀不背不理解,要想做好文章,憑你的語法學得再好,也如緣木求魚。幾千年傳下來的傳統學習語文的方法,它培養了無數的文人學士,我們不能輕易地拋棄啊!白話文不等於白話,口語代替不了文章。讀書沒有捷徑,最愚蠢的方法卻帶來最聰明的結果,事物就是這樣在轉化。”

敏澤,著名美學家、文學理論家。他說:“童蒙時期的心靈,像一張純淨無塵的白紙。他在此時的所習所學,常常永生地刻在他的心靈上,與他的生命相始終。所謂‘器成彩定,難可翻易’。盡管早年我所背誦的東西,並不都是我能夠理解的;但由於兒時的記憶特強,這些背誦過的東西到後來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東西理解了,並且像刻在心上一樣忘不了,可以爛熟於心地背誦,這對於我後來的學術研究工作,真可以說是受用無窮。凡我幼時讀過的古書,幾乎都可以招之即來,想到就用,不必臨時一一去查書。”

李國文,著名作家、編輯家。他在《“從青年必讀書”談起》一文中說:“我曾寫過一篇談背誦有益的雜感,講到這種古老的私塾教育,雖然其教學方式完全背離於時代,落伍於生活,但是,學塾的強調背誦,即使在現代語文教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很久很久以後,我也琢磨出來這位老秀才的見解,不無道理。對一個童稚氣十足的孩子,給他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真是如讓頑石點頭,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但確如他所說,書背得多了,人長得大了,知識麵也拓展了,還真是‘就自然明白了’。在多多益善的背誦中,達到融會貫通,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對此,我是有真切體會的。我主張語文教學中的背誦,從做學生開始,背誦我們這個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這樣持之以恒,不僅僅構成一生享用不盡的文化財富——你要是能背誦出一百首唐詩,比一首也背不出來的人,肯定有著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據科學家研究,人腦,隻是不大的部分被使用著,更多的部位實際是在閑置著的。因此,強記硬背,是增強激活開發腦細胞的再好也沒有的手段。更何況古漢語的音節,言簡意賅,古漢語的語法,短句多,長句少,複合句更少,是最適宜於記憶和朗誦的。”

以上名家的論述,涉及兩方麵。

其一,周汝昌先生談到了“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區別,我以為這個問題值得一談。為什麼“白話文到今一字背不出”,而那些文言名篇傑作還能背出若幹警句呢?這涉及人的記憶特性問題。我們大腦記憶的特點是什麼呢?對短句、對仗句、押韻句記得牢;對長句、沒有規律的句子記不牢。而文言文多短句、多對稱押韻的詩文,故而記憶深刻。現今流行的白話文,是稀釋了的文言,是拉長了的文言,是毫無規律的語言形式,因而人的大腦記不住,記不牢。鑒於此,我建議讓學生多背古典詩文,少背或不背今天的白話文!因為濃縮的是精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