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1)

東漢章和二年,即公元88年,漢章帝劉炟(da)去世,在位13年。

其四子劉肇(zhao)繼承其皇位,為漢和帝,尊嫡母竇皇後為太後。

和帝年幼,竇太後臨政。她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布誥命;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將,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從而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

竇太後將政權統於自己一人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對於伐北匈奴,尚書、侍禦史、騎都尉、議郎等等都極力上諫,甚至指責太後“奈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也沒有擋住太後為袒護竇憲而出兵。重創北匈奴後,是否繼續設立北單於,朝臣堅決反對,但由於竇憲奏請設立,太後不顧大多數人反對,而“竟從憲策”。

竇太後還把大批竇氏家族子弟和親朋故友,任為朝官或地方官,從而上下勾結,專權放縱,報複打擊,為所欲為。其弟弟竇景放縱奴仆胡作非為,甚至白天公然攔路搶劫,侮辱婦女,而“有司莫敢舉奏”。

竇氏為維護專權,安插了大量黨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與親信。當初,和帝在長安召見竇憲,朝臣甚至議論稱之“萬歲”,尚書韓棱憤怒指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製”,才算止住了這場鬧劇。這一方麵說明竇氏權勢的貴盛,另一方麵也說明時臣趨炎附勢的風氣。因而,和帝執掌政權後,立即清理竇氏殘黨餘孽,太尉宋由因為竇氏黨而被罷免,後自殺。其他親朋故舊,凡是依仗竇家的關係而做官的,統統被罷免回家。

竇憲還養了許多刺客,實行暗殺政策,謀害那些具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見、可能危害竇氏的人。在漢明帝永平年間,竇憲的父親竇勳犯罪,韓紆審理此案,考實竇勳坐獄被誅。竇太後當政時,韓紆已死,竇憲即派刺客刺殺了韓紆的兒子,並帶回他的首級拿到竇勳墳上祭奠。周榮為尚書袁安府吏,袁安上書言竇憲驕縱、竇景腐敗、不宜立北匈奴單於等奏議,均出自周榮之筆。竇憲門客徐齮非常嫉恨他,於是當麵威脅他。

漢和帝劉肇逐漸長大,也越來越懂事。這對日益膨脹的竇家權勢不能不形成威脅。於是竇憲便與女婿郭舉及其父郭璜、部下鄧疊及其弟鄧磊等,共同謀劃企圖殺害劉肇,篡漢而代之。

這時14歲的和帝暗中得到消息,知道了竇憲的陰謀,他感到必須盡快製定對策,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可是,滿朝廷都是竇家的人。雖然也有如司徒丁鴻、司空任隗、尚書韓棱等可以信賴,但竇氏兄弟已經限製了皇帝不能與內外大臣直接單獨接觸,隻有宦官在身邊伺候並內外傳遞信息。和帝經過觀察,覺得隻有中常侍鉤盾令(負責宮內河池苑囿的宦官)鄭眾可與商量,一則鄭眾服侍多年,對皇室一直忠心耿耿,比較可靠;二則此人謹慎機敏,很有心計,可以出謀劃策。於是,和帝趁別人不在,與鄭眾說了自己的想法。鄭眾早已看不慣外戚勢力的橫行霸道,也勸和帝早下手為強。

此時,竇憲正鎮守涼州,如果京城有變,他必然領兵叛亂。為減少損失,保證成功,和帝下詔令竇憲來京輔政,先行調回竇憲。同時,要參照前朝《外戚傳》,試圖從文帝誅薄昭、武帝誅竇嬰、昭帝誅上官桀、宣帝誅霍禹等事中學習經驗。於是密令清河王劉慶從千乘王劉伉處借取《外戚傳》,令鄭眾從中整理勾稽。一切準備停當,竇憲、鄧疊等也回到京師。

抓捕竇憲的前一天晚上,和帝親自禦臨北宮,命令司徒兼衛尉官丁鴻,嚴兵守衛,緊閉城門;命令執金吾、五校尉等,分頭捉拿郭璜、郭舉父子和鄧疊、鄧磊兄弟,清除了外圍。第二天,派謁者仆射直入竇家,宣讀詔書,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並限令與其弟竇固、竇景等各回封地。郭璜等人下獄處死,和帝感念竇太後的養育之恩,沒有公開處死竇氏兄弟,回到封地後皆迫令自殺。四兄弟中隻有竇環沒有參與策劃謀反,被免了死罪。漢和帝成功奪回政權,再現了漢宣帝劉詢誅霍禹的故事。

此時,劉肇僅僅隻有10多歲,作為一國之君的他還沒有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