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釀啤酒革命的早期,每一位從業者都感覺自己孤立無援。隻有走到
一起並與行業內已經取得成功的前輩交流,眾人才會感到“獲得了信心”。
萊斯大學(RiceUniversity)JesseH.Jones管理學院教授ScottSonenshein對50輛美食餐車進行了好幾年的定向研究。他表示:“這是一個深度個人化的商業領域,廚師們都彼此熟悉,而且彼此需要。餐車不僅共享員工和各類知識,甚至還會分享食材。”
美食餐車之間的合作能夠讓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彼此支持。通過Twitter,美食餐車社區可以放大協作成員的聲音並分享彼此的粉絲,從而幫助大家獲得幾何級的成長。Sonenshein解釋道:“在這種兄弟般的互助下,他們更加自信也更容易覺得自己越來越接近成功,其結果就是他們共同走向更大的成功。”
但同時,如果組織內的一輛餐車不為集體創造價值的話,它將成為“離群之馬”。組織對這種“叛變者”的態度是排斥——在社交媒體上對其進行孤立,嚴重者甚至會被要求遠離其他成員的餐車等。
五年來,美食餐車已經在美國各大城市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成為餐飲服務領域的神來之筆,而且它也正逐步成為新晉廚師們開辟事業新領地的突破口。
是的,不抱團就無法生存!
Charlie Papazian是精釀啤酒業的早期領軍人物,現在已經成為行業組織美國啤酒協會的會長。他對當年的情形記憶猶新。在精釀啤酒革命的早期,每一位從業者都感覺自己孤立無援。隻有走到一起並與行業內已經取得成功的前輩交流,眾人才會感到“獲得了信心”。當時誰能夠想到精釀啤酒能夠成就今天的大業?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摸爬滾打,然而獨木難以成林。Papazian說:“作為獨立的個體,我們難以抵禦市場的風險,而結盟後我們可以統一為行業發聲。”
在威斯康星州 New Glarus的New Glarus啤酒廠釀酒師 Dan Carey看來,精釀啤酒業看起來是一個沒落產業:“沒有市場,沒有資本——隻有離經叛道的藝術家們不斷地構想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
1978年,當卡特總統簽署廢止令,放開家庭釀酒業後,手工啤酒業者紛紛走出自家的地下室,走上大街售賣自己的產品。1984年,精釀啤酒廠家達到14家(被大型酒業集團控製或持有的不足25%,每年產量不到600萬桶)。十年後,美國精釀啤酒商突破了500家。
精釀啤酒的先驅者之一 Carey回憶當時的情景 :“我們像朝聖一樣聚集到舊金山,與Fritz Maytag會麵,他是一個始終充滿激情並且非常友 善的人。”1965年,Carey買下了Maytag的Anchor啤酒廠,並將幫助其他新晉精釀啤酒廠商當作自己的使命;Sierra Nevada Brewing啤酒公司創始人 Ken Grossman同樣如此。
1984年,精釀啤酒廠家達到14家;十年後,美國精釀啤酒商突破了500家。精釀啤酒廠商重新結盟,形成了今日共生共榮的組織,釀造最好的啤酒成為大家的共同使命。
Grossman是精釀啤酒業者的典型代表:他來到各類廢棄的場所,四處尋找舊式牛奶機等設備,並在加州北部城市奇科的一家小小的馬廄內成立了這個啤酒廠。他在發展初期不斷加大產能從而購入更多的設備,然後進一步擴大產能,一步步累積自身規模。他的售賣完全依賴於口碑效應,朋友們嚐試後推薦給自己的朋友,不斷為他帶來新客戶。
BostonBeer的JimKoch則是這個領域的另一個典型代表。Koch擁有哈佛大學的MBA學位,他將生產業務外包給當地的一些中等大小的啤酒廠商,而將主要精力及資金放到市場營銷上。在擊敗幾家競爭對手之後,Koch為其旗下老式啤酒品牌SamAdams貼上了“全美最佳啤酒”的標誌,這個舉動一度惹毛了眾多精釀啤酒廠商。BostonBeer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家在全國性電視媒體上進行廣告推廣的精釀啤酒廠家。能夠挑戰那些高價進口啤酒,並與行業巨頭(比如百威英博等)直接競爭,談到這一話題Koch非常欣喜。
在1990年代中期,Koch這種野心勃勃的進取策略引起了百威英博的注意,並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對BostonBeer及Koch本人的競爭性廣告。其他精釀啤酒廠商並沒有施以援手,而是作壁上觀,認為這是Koch一個人的戰爭。這給了百威英博打擊整個精釀啤酒行業所有對手的底氣,這家行業巨無霸運用自身在分銷係統上的實力大肆限製精釀啤酒業的銷量。在這場惡性競爭中,很多精釀啤酒廠商不堪重負,紛紛出走。
戰火很快熄滅,但是精釀啤酒產業卻由此一蹶不振長達十年。在這些年中,精釀啤酒廠商重新結盟,形成了今日共生共榮的組織,釀造最好的啤酒成為大家的共同使命。
美國啤酒協會的Papazian表示:“除非每一個廠家都能夠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否則整個精釀啤酒行業都會被消費者質疑其產品的一致性。產品質量起伏會給整個產業帶來傷害。”如今,精釀啤酒廠商們都秉承“水漲船高”的信條,將整個產業的發展視為自身發展的前提。
Carey認為精釀啤酒廠商從未喪失核心價值觀 :“這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團體,與現今的商業文化背道而馳,它奮鬥的目標並非為了讓自己更為富有,而是讓自身的創意獲得最大限度的釋放。我們聯合到一起,不斷進取,隻為能夠釀造出一杯杯口感更好的啤酒。”
合作為當前精釀啤酒的發展奠定了基石。Mike Kallenberger曾是Miller Brewing的管理層,現在他是精釀啤酒業的谘詢師。“倘若精釀啤酒業沒有協作發展,也不會有如今的盛況,”他認為,“這個行業的成長完全仰仗於口碑效應,基本沒花什麼廣告費。當他們越來越意識到互助發展的重要性時,所生產的精釀啤酒也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