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
翠柳街
作者:鄢莉
去年,在《人民日報》和微博紅人作業本之間曾經展開過一場影響甚廣的論戰。《人民日報》率先發難,責備80後“暮氣沉沉”,“精神早衰值得警惕”,繼而,作業表挺身而出,代表同齡人反唇相譏:是荒唐的教育、居高不下的房價和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等等造成了80後現在的樣子,“我一個80後,怎麼樣才能不暮氣沉沉?我他媽能活著就不錯了!”
回顧這場論戰尤其是作業本的言論,我們在理解之餘不禁會產生疑問,80後的青春為什麼如此脆弱和不堪重負?如果僅僅是社會問題的“鴨梨山大”就可以謀殺掉一代人的青春,那麼他們那些在物資匱乏、社會動蕩、百廢待興年代度過年少時期,經曆過戰爭、政治運動、自然災害的父輩們,豈不是更不可能擁有朝氣,甚至連談論青春的資格都沒有?
恰恰相反,一個堅實的例證是,有這樣一位作家,不但在他的青春時代盡情揮灑和張揚青春,直到白發蒼蒼,依然飽含著生命的熱情謳歌青春、讚美年輕。從1953年發表的小說《青春萬歲》到後來的《海的夢》《如歌的行板》《戀愛的季節》《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等,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創作中,青春都是他堅持的主題。他飛揚著青春的舞步走過人生四季,懷揣著青春的夢想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在他的筆下,青春美麗如畫,清新如詩,永遠意味著朝氣蓬勃、意氣風發,永遠是那麼明亮、開朗、熱情、奔放,充滿著積極麵和正能量。他便是世紀文學老人王蒙。
本刊推出的小說《太原》發表於2008年,是王蒙老人年逾七旬後的作品,講述一對“年齡加起來超過了一百五十歲”的戀人,年輕時因為政治原因分手,現在又重新聚首,攜手同遊太原,在這個留下過他們足跡的城市追尋愛情的回憶。縱然他們已經青蔥不在、步履蹣跚,但他們卻在緬懷往事的過程中感受著久違的激情,思考著青春的意義。
德國詩人塞繆爾·厄爾有過一句名言:“青春不是年華,青春是一種永恒的心態。”正因為如此,小說《太原》絕不會因為作者年齡而與青春的心態產生暌違之感,也不會因為主人公的滄桑經曆而磨損掉青春的魅力。在《太原》以及其他的青春主題小說中,王蒙為讀者解讀著青春的涵義:青春不單指人生的某個階段或生理年齡,而正是一種態度。青春可以是布拉吉和圓舞曲,是柳巷和迎澤門,是保爾·柯察金和蘇聯民歌,但更是一種進取的精神、如火的朝氣、突破陳規的勇氣和無拘無束的姿態。或者青春本就晦澀難言,什麼也不是,它是廣闊世界展開在眼前的一聲驚歎,是愛情降臨心間劃過的一道漣漪,是從青澀走向成熟的莫名煩惱和淡淡憂鬱,是雛燕蛻羽、天馬騰空般不羈的衝動和熱情。“讀者,你還記得你第一次寫下你心愛的,卻是還不相識的名字的時候從心底湧上的波瀾嗎?你咀嚼過品味過某一個美麗的神奇的名字嗎?那種漲潮的洶湧澎湃,那種燃燒的激情異彩!”王蒙總是通過作品在傳遞一種青春的共性,是它的本質和共通的東西,他張揚著一種“青春精神”。個人的青春可能種種原因而蒙塵失色,而真正的青春精神和青春本色,可以超越、突破特定的曆史時代和政治氛圍大放光彩,為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感知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