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茨科:音樂應該對所有人開放
訪談
作者:胡越菲
萊因哈德·拉茨科(Reinhard Latzko)的演奏風格穩重而雅致。聽他的大提琴演奏是一種純樸而典雅的享受,他的音樂少了一些討好觀眾的華麗裝飾音,也少了些誇張的戲劇效果,音樂如畫卷一般展開,平易而質樸,理性而莊重。他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將情感誇張地融入,而是精確還原作曲家原有的譜作,音樂更趨向深刻完美,將無限的思想空間留給觀眾們。
拉茨科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弗萊興(Freising),曾隨三位大提琴大師伊安·波拉塞克(Jan Polasek)、馬丁·奧斯特塔克(Martin Ostertag)與海因裏希·席夫(Heinrich Schiff)完成學業,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其中包括分量最重的日內瓦和威尼斯國際音樂比賽。1987年至2003年期間,拉茨科一直在南德廣播交響樂團擔任首席大提琴手,並且在巴塞爾音樂學院任大提琴老師,他大量的樂隊和獨奏曲目就是在這段時間內積累起來的。2003年起,拉茨科擔任維也納一所音樂學院的大提琴教授。作為古斯塔夫·馬勒青年交響樂團和馬勒室內樂團的藝術指導,拉茨科以其嚴謹莊重的態度而聞名,他對樂曲的旋律、音準、節奏、音的強弱、運弓和揉弦的技巧等都有著非常精準的把握。
按照以往音樂廳的演出慣例,如此一位大師級的音樂家,其商業演出的最高票價可達五百八十元甚至更高,尤其這場音樂會還是作為新音樂季的開幕音樂會。然而,為了配合上海音樂廳的“大師公益”係列,拉茨科欣然同意大幅降低自己的演出費。被問及這樣做的原因,拉茨科笑言,自己在維也納當教授賺的錢已經足夠多了,所以他有自由去選擇做什麼,不去做什麼,“如果一個項目非常好,我願意做,那錢就是次要的了”。拉茨科向來非常熱衷於古典音樂的推廣普及,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權利享受自己喜歡的音樂,“音樂本來就應該對所有人開放,而不隻是為那些買得起門票的人”。
相比專職的表演藝術家,拉茨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而不是選擇做一名更具名利的“古典明星”。二十四歲起就開始做大提琴老師的他教學經驗豐富,可謂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包括目前世界古典音樂界炙手可熱的“提琴雙傑”(2 Cellos),以及匈牙利大提琴家伊斯凡·瓦爾代(Istvan Vardai)。拉茨科覺得,教學是最具挑戰力的音樂職業,和那些年輕的音樂人一起工作讓他相當有成就感,“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傳授出去,這樣的過程或者說經曆非常‘美’,讓我感到很有活力”。
長期從事音樂教育的拉茨科認為,兒童教育非常重要,“要培養小學生的興趣,因為孩子們長到青春期,就會去聽流行音樂了。我相信一個人對古典音樂的渴望是會回歸的,但前提是他小時候接觸過古典音樂”。如今在歐洲,有一部分學校因為經濟原因而取消了音樂課,這令拉茨科憂心忡忡,“這是一種文化的缺失”。還好,在過去的幾年裏,越來越多的劇院,包括維也納金色大廳,開始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它們和學校合作,開展了不少和兒童相關的活動,比如讓小朋友來劇院聽排練、聽演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