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森在重慶的筆墨情緣(1 / 2)

林森在重慶的筆墨情緣

文化沙龍

作者:朱渝生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森是一位值得尊重的民主革命家。他生命的終點留在了重慶。他在渝期間留下的筆墨一如他的人生,幾多風骨,幾番感悟,亦為山城留下寶貴墨香。

鮮為人知的書法家

林森(1867—1943)字子超,號長仁,福建閩候人,早年加入同盟會。作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和積極合作者,在辛亥革命中,他領導九江起義,並促海軍反正,派兵援鄂、皖,穩定革命大局,被舉為民國開國參議院議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於當年12月22日宣布下野,次日即由林森接任國民政府主席。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隨著戰事的進一步發展,“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同年11月20日,林森以國民政府主席身份頒布“正式遷都重慶”的命令,並率政府官員於11月底抵達山水環抱的大後方山城重慶,開始了與這座城市的一段特別情緣。

林森在重慶生活、工作了近7個春秋,留下了許多軼聞和墨寶。首先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國民政府在重慶正式宣布對日作戰,同時宣布對德意兩國處於戰爭狀態,並特別手書“抗戰必勝”題詞,將中國的抗日戰爭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範疇。

原來,如此一位辛亥革命的先驅、反袁護法的功臣和國民黨元老有著鮮為人知的一麵——林森還是一位功力深厚、頗具大家風範的書法家和聯壇高手。他在抗戰大後方陪都奔忙於國務活動之餘,潛心於書法創作、理論研究及楹聯撰寫,有不少獨特建樹,常有精品力作問世,並與於右任等書法大家多有交流。林森之書法以楷書、魏碑最具特色,其字結體嚴謹,工整秀雅;字如其人,平易真切,又力透紙背,彰顯勁節,頗具傳統功力和人文風骨。

林森為重慶大學題寫的校名至今仍鐫刻在校門兩側的門柱上,成為學校的標誌性建築。而1938年秋重慶清華中學在渝成立時,林森亦欣然提筆寫下“重慶清華”4個字,被放大鑿於東校門石壁之上,每字3米見方左右,為現存林森摩崖題刻中規模最宏大者。

1937年12月26日,林森冒著寒風細雨到重慶北碚視察。當他乘坐的“民視”號輪船在北碚嘉陵江碼頭靠岸時,北碚各界市民2000多人在岸邊迎接他,並高呼“歡迎林主席”、“擁護抗戰到底”的口號。上岸後,林森在三峽實驗區區長盧子英陪同下,遊覽了北碚平民公園(現北碚公園),參觀了兼善中學、北碚地方醫院和博物館。中午在中國西部科學院與眾人共進午餐時,應盧子英請求,林森提筆為地方報刊《北碚月刊》和《嘉陵江日報》書寫了刊名、報頭。

在北碚的筆墨之趣

抗戰時期,北碚被譽為小陪都。林森經常前往北碚,或視察工作,或遊覽縉雲山、北溫泉,若當天不回市區,就住在北溫泉公園的“磬室”,此居為盧作孚所贈。林森每到北碚,便有不少人向他索取墨寶。而他不顧自己年歲已高,大多有求必應,如為世界佛學苑縉雲山漢藏教理院題寫院碑“華藏總持”、為《嘉陵江日報》題“民之喉舌”、為北碚平民公園題“清涼亭”等。此外,他為在北碚的許多大中學校師生題寫勉勵學習、追求進步、報效祖國的題辭、題字更是不計其數。

其中,題寫“清涼亭”是應盧作孚之請。1934年正月初三,盧作孚為其母60大壽舉辦壽宴,合川、北碚和重慶市區等地親朋好友及各界人士籌集了數千銀元作為禮金。盧作孚與母親商量後決定將這筆錢收作公益之用,即在北碚平民公園建造一棟亭閣,供人觀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