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 / 2)

談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視野

作者:張成榮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在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農業,其經濟的平穩持續發展是我國總體經濟發展的基礎。然而如今農業經濟的發展仍麵臨著各種嚴峻的挑戰,本文以實際情況為例,就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存的問題、應對的策略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

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關乎國家的穩定及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綜合生產實力逐步提高,隨著勞動力的不斷開發,農民收入也有顯著提高。然而,農業投入成本較高、周期長、科學技術相對落後、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政策不夠完善、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製約著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清楚地掌握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動向,及時發現問題,並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是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一、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總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發展生態農業是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產業的必經之路。生態農業是對於我國傳統農業的改進,結合國外先進的生產經驗,在生態學和先進科學技術的農業體係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高度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於實現農業現代化進而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生態農業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勞動效率,土地生產率及利用率,實現物質循環,保護生態環境,也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以達人們的需求。因此,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促進國民經濟全麵發展的基本前提。

二、我國目前農業發展麵臨的問題

1.農民務農積極性降低。近年來由於農民的收入渠道有所拓寬,其收入也顯著提高,相比之下種糧的收益率便處於劣勢。尤其如今的低糧價政策與物價的上漲形成鮮明的對比,非農業勞動力價格遠超過務農勞動力價格,並且在人均耕地麵積較少的情況下,種植成本的提高以及來自自然災害的風險都使從事農業種植行業顯得不盡人意。因此,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逐漸降低,更多的務農人員選擇非農業行業或將種糧作為副業。

2.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的充足和生態環境的良好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保障,然而隨著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惡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生產要素持續發展的能力下降,導致非法占地、盲目開發、浪費土地等不良現象的發生,且我國農業水資源由於淡水資源短缺、分布不平衡利用率低下,農業灌溉過程中的蒸發滲透嚴重,浪費現象屢見不鮮。除此之外,工業汙染如重金屬工業廢液和農藥化肥等農業汙染殘留於土壤、大氣中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單位麵積出土率下降。生態環境的惡化阻遏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產要素的保護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基石。

3.國家對農產品的調控力度不足。近些年來國家對國內農產品市場的調控能力由於國內農產品收購和流通環節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跨國糧食企業對國內市場的滲透而不斷被削弱。農產品的衡定供給與需求的剛性增長間產生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質量的降低與耕地麵積的減少會帶來農產品供不應求的後果。並且國家不合理的農產品儲備數量和結構也導致儲備體係不能有效發揮其對價格波動的調控功能。由於市場調節能力滯後,農業產品內部結構的波動加重了農業市場的不穩定性,調控的難度係數繼續增大,由此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