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向未來:新聞產品、傳統新聞業與新聞服務(1 / 2)

麵向未來:新聞產品、傳統新聞業與新聞服務

探索

作者:李建剛

近年來,傳統媒體的發展日漸艱難,新聞業一片哀鴻,每天聽到的壞消息遠比好消息要多。

如果失去壟斷、保護和行政幹預,傳統媒體如報紙、雜誌、電台、電視台的衰敗將顯現出無可阻擋之勢。這些保護能夠為傳統媒體的生存延續爭取時間,但不過僅此而已。

並非新聞業沒有未來,而是關於新聞媒介的遊戲規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改變,蔓延首先從發達國家的商業媒體開始,高度市場化的競爭首先讓他們處於困境。其次是像BBC、NPR之類依賴執照費和捐贈的國家公共廣播機構。然後,就是過渡到受高度行政監管與保護的區域媒體或國有機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風險投資市場在2013年至少向全球數字化媒體項目投入2億美元。資本家認為,年輕一代新聞消費者具有投資價值。這些年輕的目標受眾多數時候不關心那些“老字號”,內容生產者隻要能迎合年輕人的口味,提供他們喜歡的內容,新創立的數字新聞品牌就能夠吸引他們。例如,不論以“解釋性新聞報道”著稱的Vox.com,還是以時尚、另類吸引眼球的Vice,都基於WEB平台以創新的新聞產品與傳播理念引發資本市場與讀者的注目。

新一代數字新聞網站不斷推出創新性的新聞產品,強調繼承傳統媒體有價值的報道、趣味性和誠實的態度,強調驅動人們理解態度的轉變。與傳統的報業相比,新一代數字新聞平台更加靈活,不藏鋒芒,擅長借助技術、數據分析、多媒體進行新聞產品的展示與互動,並將廣告、新聞、數據分析相融合。這些做法與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與傳播方麵已經拉開差距,形成差異化的競爭,並且非常奏效。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期,新聞業的變革從屬於許多必須要產生變革的區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微處理芯片的出現以計算機的形式侵入整個社會體係,並在今天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的形態加速發展,其結果是社會契約、商業結構和組織結構在數字媒介與新聞流的推動下從根本上重新尋找平衡。

新聞產品與傳統新聞業的關係

將新聞寫作與報道作為職業行為,以大眾傳媒機構為組織單元進行傳播活動,這是傳統新聞業的典型特征。

蘋果公司的新聞App軟件,迫使傳統媒體將新聞以現代社會信息產品的形態提供給用戶。微信公眾訂閱的興起,對紙媒又造成了新一波衝擊。國內很多傳媒高級管理人員似乎一下被擊中軟肋,他們對新聞產品的概念感到恐慌,認為這是數字技術帶來的顛覆,而忽略了新聞傳播曆史上人們對於產品的探索從未停止。從唐朝到近代1911年都被認為是“報”(bao)的主要發展時期,在新聞產品的重要曆史形態研究方麵,西方學者將“報”與古羅馬的《每日紀聞》幾乎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換句話說,中國近1300年的報業史,也是中國不同時期人們對於新聞產品的形態、功能與傳播效果的探索史。

脫離與用戶時空接觸界麵的新聞報道、新聞寫作隻能算作內容加工中的新聞活動,而不能說是新聞產品。新聞機構、新聞部門也不是新聞產品。新聞產品的形態是麵向消費者的具體框架、形式或界麵。電視采訪活動在電視台後期編輯機房中屬於產品加工階段,直至終審節目在屏幕上播出時才稱之為電視新聞產品。以此類推,在收音機中被收聽的廣播新聞節目是廣播新聞產品;在新聞周刊中被印製的新聞報道是平麵新聞產品……新聞產品無法與具體的媒介形式剝離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