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麵”戰略布局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風向
作者:金江軍
2015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提出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簡稱“四個全麵”)的戰略布局。
筆者認為,在黨中央戰略布局下,我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根本任務是服務“四個全麵”。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與網信工作
在信息時代,小康社會必然是信息社會。在互聯網時代,小康社會必然是網絡社會。互聯網已經深刻影響到中國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信息化也已經滲入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我國小康社會的發展水平。
經濟繁榮是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要緊緊圍繞“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和擴內需”,實施“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互聯網經濟,促進信息消費,建設智慧城市,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和智慧產業,深入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和“信息惠民”工程,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社會穩定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要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倡導網民通過互聯網弘揚“正能量”,嚴厲打擊電信詐騙等互聯網違法犯罪行為。要運用信息化和互聯網手段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全麵深化改革與網信工作
全麵提升信息化水平,切實保障網絡安全,對於我國全麵深化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國內外實踐表明,上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政治改革,還是經濟改革,抑或是社會改革,信息化和互聯網在其中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電子政務推動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模式創新,互聯網思維促進了商業模式變革,智能手機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係,需要運用信息化和互聯網手段加強市場監管,推進商務誠信。簡政放權以後,由於政府部門的執法資源有限,必然要求創新市場監管模式,建立基於監管對象“從注冊到注銷”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監管體係。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製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形成基於信用記錄的信用聯合懲戒機製,提高失信企業的違法成本。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需要深化電子政務應用,構建“智慧政府”。深化財稅體製改革,需要深入推進財政、稅務部門的信息化建設,以大數據支撐財稅體製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需要構建“智慧城市”,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需要深化電子口岸應用,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建設,需要通過互聯網拓寬參政議政渠道,強化網絡輿論監督功能,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推進文化體製機製創新,需要運用互聯網手段傳播優秀文化。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加快生態文明製度建設,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預警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