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網絡時代讓我們每個人都坐上了過山車。
我們被當下衝擊得七零八落,在天旋地轉中不得要領。
《當下的衝擊》的出版恰逢其時。作者說他寫這本書是要“下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像一枚定海神針,有助於我們從眼花繚亂的外部世界中抽身,仔細思考一下周圍發生的一切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人類上一次遇到類似情況,是康德撰寫《純粹理性批判》的時候。那時候,人類也像今天一樣,處在大變革之中。就像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展示的那樣,遼闊大草原上的32隻羊、12匹馬和成群的農夫瞬間就被工廠和煙囪替代。
農夫當時的困惑需要有人幫忙“下一個結論”,康德就像從天而降的第歐根尼,從時間高度(與上帝差不多的海拔高度)上概括了工業化的實質。
時間和空間就像陰陽一樣,是離道這個“一”最近的、也是最後的範疇。如果將生活中的一切都抽象到這個高度上總結其不同,一定能想到根源上。
今天,信息時代到底發生了什麼?或者說,發生變化後,有什麼新範式給我們這些來自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數字移民帶來了顛覆性的衝擊?用作者的話說,這個衝擊就是“當下的衝擊”。
什麼是當下的衝擊?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影片《記憶碎片》中的男主人公每隔幾個小時就會喪失記憶,但隨後基本上要立即重新拚接出自己的存在(以及某件謀殺案的真相)。他將線索和發現紋在自己身上,將自己變成了包含提示的拚圖。如果他能夠拚出原貌,就能知道自己是誰以及發生了什麼。他和編劇一同麵對這一障礙,嚐試構建出一種敘事感,而又無須耗費那麼長的敘事時間。從某種程度上看,他所處情景的各種狀況必須在單一時刻一起出現。這就是當下的衝擊的典型寫照。
《當下的衝擊》分析了衝擊的各種表現形式,包括:“它不安定;破壞了我們用來構建意義的敘事結構;讓我們患上不斷上緊發條的強迫症,放大了一個具體時刻的影響力;讓我們在原本沒有關聯的事物之間硬扯關係;它不在乎有始有終,隻在乎永恒的當下,最終驅使我們不得不在混亂狀態下重塑秩序。”
所有這些衝擊可以說都是由變化的速度帶來的衝擊。如作者所說:“我們不再測量從一種狀態到另外一種狀態的變化,而是測量變化的速度以及速度變化的速度,以此類推。時間也不再是從過去到未來,而是體現在衍生物上,從地點到速度再到加速度等。我們要不是考慮到一個並不一定正確的事實—變化也在不停變化著,就可能認為變化是唯一恒量。”
“變化的屬性也在發生變化”,這就是時間範疇所發生的變化,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根本的變化。由於這種變化,“保持競爭優勢的時間變短了。這不僅僅發生在科技領域,而是遍布所有產業”。要我說,這種變化還遍布人類所有公共領域和日常生活中。
當下的衝擊反映的範式變化
我們可以按照這種觀念反思人類斯芬克斯之謎。“我是什麼”這一問題映射在時間這麵鏡子上,就會出現三種答案:永恒時間(上帝所在),等長時間(金錢所在),當下時間(體驗所在)。
《當下的衝擊》用大量篇幅比較這三種時間觀(或內在自我觀),讓我們充分體會當下的衝擊的痛點和癢點在哪裏。
農業社會的時間是自然存在的尺度。作者說:“盡管中國人發明的精確水鍾比本篤會時鍾早了好幾個世紀,時鍾和計時觀念並未像在歐洲一樣在亞洲文化中廣泛傳播並居於主導地位。”中國古代的時間背後是生生之德,這個“德”在上古是指血緣。通過血緣這種自然基因信息,人可以獲得跨越一生的永生。它對應的是上帝壽命這種無所謂長短的時間。“對於這些將時間視為他人之物的人們而言,能將時間拆分開來的計時器無法產生同樣的影響,無論是好是壞。”農業社會的時間是以實體功能狀態變化為尺度量出的時間。